第五节 进口替代型贸易政策
一、进口替代的政策目标
进口替代指建立和发展本国工业,以国产制成品来代替过去主要依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这是在批评初级外向型贸易政策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向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政策建议。实际上,许多国家都曾采用过这一发展战略,包括发达国家。如德国在 19 世纪初,日本在 19 世纪中,加拿大在 19 世纪末, 都实行过进口替代。战后,工业还非常脆弱的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等,为了发展本国工业,就曾设置高关税,来阻挡美国商品的冲击。这种做法后来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所效法。亚非国家在独立后, 也大多走上了进口替代的道路。60 年代,进口替代成为发展中国家居主导地位的贸易政策和发展战略。
- 进口替代的阶段性
实行进口替代是一个过程,大致要依次经历如下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非耐用消费品或轻工产品的进口替代,这是指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或半成品等,在国内进行生产、加工,并将所生产的非耐用消费品(最终产品)投入市场,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这一阶段的进口替代容易进行和取得成功。这是因为,国内已经存在对替代产品有有效需求的市场,替代产品容易销售;需要的资本投入少,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替代产品在政府的高度贸易保护下,可以获得较丰厚的利润,企业投资生产替代产品的积极性较高;这类替代产品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拥有劳动资源优势,有利于替代工业的发展,符合比较优势原理;资金回收期短,替代工业发展快。
第二阶段,中间产品(投入)的进口替代。这是指从国外进口设备及原料,在国内进行非耐用消费品所需中间产品的生产,而不再从国外进口这类半成品。同第一阶段比,这一进口替代的难度增大了,因为它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和较为专门的技术人才及熟练劳动力;这类产品的生产要求具备一定规模,如果国内市场狭小、生产无法达到最小经济规模所要求的产量,产品成本将偏高;在实施上一阶段的进口替代时,政府为保护非耐用消费品,一般会对中间产品实行低进口税,以提高对最终产品的有效保护率,如果这一关税政策没有及时调整,将不利于中间产品进口替代的实施。
第三阶段:耐用消费品及资本品的进口替代。这是指以国内生产来代替原来需要进口的耐用品及设备等资本品。这一替代难度更大,它要求投入更多的资金。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并且形成必要的经济规模。这一替代的实现, 可以说标志着一国工业化的完成。为实现耐用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政府在保护这类产业的同时,将减少对非耐用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保护。
- 进口替代的目标
实行进口替代政策,主要是为了克服初级外向政策的缺陷,解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促进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一般认为,进口替代对经济发展有以下积极作用。
-
促进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并由此产生经济、社会的附带利益。所谓附带利益包括:技术进步,工人技能的提高,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态度,
自给自足,树立民族自豪感等等。大国更可以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
-
国际收支效应。进口替代可以从多方面影响国际收支及相关的经济
活动。1)节约进口外汇支出,这是进口替代比较直接的效果。从国际收支角度看,它同扩大相同量的出口是一样的。但限制进口节约外汇,比要求发达国家降低关税以扩大出口,更主动、也更有保证。2)促使发达国家向实行进口替代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放弃出口),这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问题。3)具有贸易条件效应。扩大出口可能因主要进口国实行贸易保护而受阻,进口替代则可以降低继续进口的外国产品的进口价格,并增强实行进口替代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讨价还价的力量。
-
能够有效地利用市场信息。发展中国家可能缺少专门知识,来判断哪些工业品在国外有很好的销路,以有效地扩大出口。但是,它们却可以从进口统计中,非常容易地了解到,哪些工业品可以在国内市场销售。如果企业可以解决质量和成本问题,就能较有把握地发展受到保护的工业。
-
增长效应。进口替代以进口限制为条件,使国内市场受到保护,从而促进民族经济的增长,并能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
-
风险缓冲效应。进口替代的实施,有助于减少对外依赖,从而能够缓和他国经济危机与世界市场价格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