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贫困化增长

经济增长对一国社会福利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也可能导致该国福利水平的下降,出现所谓的贫困化增长。它既可能出现于技术进步的场合,也可能产生于生产要素增长的条件下。

  1. 技术进步下的贫困化增长

哈里·约翰逊 60 年代中期提出了技术进步下的贫困化命题,认为发生于进口竞争部门的技术进步,将导致该国的贫困化,如同进口竞争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增加时一样,如图 6—16,技术进步前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 AB, 生产点位于 P,消费点位于 C。设进口竞争部门 Y 出现技术进步,生产可能性曲线将由 AB 变为 A'B。若该国为小国,则价格不变,故新的生产点 P'必在P 点左上方。问题是 P’位于 CP 的哪一侧,不能排除它如图位于 CP 左侧的可能性。而这时,新的消费点 C',必在低于 C 的无差异曲线上。这是因为, 技术进步使人均潜在产出增大,并使资源转向出现技术进步的部门。如果该产品部门是受到关税等保护的进口竞争部门,其产出的社会价值必将低于资源移出的出口部门,要素由高效率部门向低效率部门转移所增加的成本,可能大于潜在产出增加的收益。不过,如果该国采用最佳关税,则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ewc MVIMAGE,MVIMAGE, !06300240_0166_1.bmp}

  1. 生产要素增长下的贫困化增长

这是指要素积累或增长导致的生产扩大,有可能恶化该开放经济国家的贸易条件,这时便可能形成贫困化增长。如图 6—17 所示,如果该国的要素积累是倾向于出口部门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外移,就会增加出口产品的供给,扩大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成为顺贸易倾向型增长。如该国是一大国,这一贸易量的变化,势必导致出口价格下降和进口价格上升,使该国贸易条件恶化。由此造成的损失,有可能大于产出增加的福利效应,使该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贫困化现象。如图中假设某发展中国家,其劳动资源的增加,使本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由 AB 扩展至 A’B’,劳动密集型的优势产品调的生产和出口过快增长,在生产由 P0 增至 P1 点的同时,社会福利(消费)水平, 却从 C0 降至 C1。虽然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具有改变贸易条件(国际价格)的大国地位,但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这种贫困化增长则是可能的。它说明,发

展中国家单纯追求扩大劳动密集产品出口,未必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19 世纪时,穆勒已看到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性,因此主张有条件地限制出口。此后, 埃奇沃思在两国实行完全专业化、所生产产品全部出口而不供国内消费、一国发生经济增长而另一国无增长、未增长国家进口需求弹性小于 1 的假设下,证明了一国经济增长后,出口收入必然减少、从而降低国民收入和福利水平。埃氏模型经巴圭提的完善后,得到广泛传播。

{ewc MVIMAGE,MVIMAGE, !06300240_0167_1.bmp}

贫困化增长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这些条件包括:(1)发生经济增长的是大国,能影响贸易条件。(2)属于顺贸易倾向型增长,因此导致进、出口数量的增加和贸易条件恶化。(3)外国对该经济增长国家出口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故该增长国出口增加导致价格下跌后,不会引起对其出口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最后势必导致出口产品价格的明显下降。(4) 出口占经济增长国国民收入的比重很大,所以当贸易条件恶化时,将使以进口产品表示的实际国民收入大幅度下降。(5)该国对贸易的依赖很深,即使在福利水平降低的情况下,也无法压缩出口。(6)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贡献)较小。否则,即使贸易条件恶化,也不会导致该国福利水平的降低。对于贫困化增长,当事国可以采取适度的关税政策(最佳关税),抑制进、出口数量。这时,出口产品需求和进口竞争产品供给极端缺乏弹性的状态,恰为最佳关税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从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贫困化增长的条件之一是,该增长国未采取最佳关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