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技术进步的贸易效应
一、中性技术进步及其贸易效应
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实证分析表明,许多工业国的经济增长,较多依赖于技术进步即内涵的扩大再生产,而较少依赖于资本的积累和增加劳动投入这种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技术进步不仅对经济发展、也对一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不过,由于技术进步的情况不同,它的贸易效应也不一样。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把技术进步区分为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三种情况。
中性技术进步指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以相同的比例提高。从而,在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变的基础上,生产同样数量产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将等比例地降低。这时,产品中包含的资本一劳动比率即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的类型和程度不发生变化。
如图 6—8 所示,横轴和纵轴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J 和尸是等产量曲线,即以一定量进行组合,可获得相同产量的要素组合的点的轨迹。中性技术进步导致等产量曲线由 J 移至 J’,即向原点平移,J 与 J’所代表的产量是相同的,移动只是表明,J’所需投入的要素量减少了(生产成本降低)。同时,J 向 J”的平移是延着 00’进行的,新的均衡点 A’在 0A 线上,过’ 点的要素投入组合、即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变。
- 两部门发生同等程度的中性技术进步
{ewc MVIMAGE,MVIMAGE, !06300240_0152_1.bmp}
在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中性技术进步有多种组合形态。其中最简单的形态是,生产 X、Y 两种产品的部门,发生同等程度的中性技术进步。它使资本和劳动的生产率同比率提高,即两种要素投入得到等比率的节约。从而,X、Y 两个部门的要素供给以同等程度增加,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将等比例放大、向外推延。也就是说,这种技术进步的贸易效应,类似于前述的生产要素中性增长的情况。
- 单一部门发生中性技术进步的贸易效应
下面用图形来分析一下这种情况。假定某国在 K、L 为齐次线性生产函数条件下,生产 X、Y 两种商品,且 X、y 的相对价格不变,并把商品的计量单位,定在恰使交换比率为 1:1 的水平上,如图 6—9,作出 X、y 的等产量曲线,曲线切线的斜率,表示要素价格比率,在国内实行完全竞争的情况下, 两部门中要素价格比率相同,故 X、Y 的等产量曲线必有一公共切线 FG,切点分别是 A、B。这时,0A 与 0B 的斜率,表示 X、Y 各自的资本一劳动投入比例。从斜率看,0A>oB,意味着调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该国为资本丰裕国家,则 X 为出口部门,Y 为进口竞争部门。
{ewc MVIMAGE,MVIMAGE, !06300240_0153_1.bmp}
现假定 X(出口)部门出现了技术进步,生产成本将有所减少,故 X 的等产量曲线向下移动。在要素价格比率不变(中性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将有平行于,与 X 的新等产量曲线切于 C 点。C 点位于 0A 线上,即采用新技术后的生产,将以和从前相同的资本一劳动比率进行。但是实际上,技术进步与生产要素增加的效应不同。这时,要维持原来的商品价格比率,必须改变要素价格比率。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过程是:X 部门出现技术进步后,其资本、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提高,K、L 将由 Y 部门移出,流向 X 部门;但 X 部门
是资本密集型的,Y 是劳动密集型的,Y 部门资本的释放相对不足,劳动的释放相对过多;从而,将造成 K 价格的相对上升,L 价格相对降低,形成新的要素价格比率。即如图 6—9 所示,X 的等产量曲线与 Y 的等产量曲线的公共切线,由 FG 变为”。它说明,资本密集部门发生技术进步后,其工资(劳动力价格)将相对降低。在新切点 B’下,0A’、OB’的斜率分别表示,新的要素价格下,X、Y 两种商品的各自要素投入比率。且斜率有 0A’<OA,OB’
<o 凡即两种商品的要素比率(K/L)降低。这是因为,由于工资相对降低, 劳动的投入增多,部分地取代了资本投入。这时,出口部门调的生产扩大, 进口竞争部门 Y 的生产缩减,导致超顺贸易倾向型的经济增长。
如果上述 X 部门为进口竞争部门,则进口竞争产品 X 的产量扩大、出口产品 Y 的产量减少,这一技术进步,将引起超逆贸易倾向型、即偏向进口竞争部门的经济增长。
总之,如果中性技术进步仅发生于 X 的生产过程,则生产可能性曲线将沿 X 轴向外扩展;如果中性技术进步仅发生于 y 的生产过程,则生产可能性曲线将沿 Y 轴向外扩展。这种生产效应与 X、Y 的要素比率无关。至于其贸易效应,则为:如技术进步发生于出口部门,则引起超顺贸易倾向型增长;如技术进步发生于进口竞争部门,则引起超逆贸易倾向型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