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贸易条件效应分析

分析进口国征收关税对该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局部均衡分析,仅就课征关税的产品讨论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另一种是一般均衡分析,在多种产品和多个市场的均衡过程中考察关税效应。一般均衡分析的主要工具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贸易无差异曲线和提供曲线等,在分析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之前,先简要介绍有关分析工具的性质和特征。

  1. 生产可能性曲线

{ewc MVIMAGE,MVIMAGE, !06300240_0033_1.bmp}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以一定资源生产两种产品时的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 它的描述是根据机会成本进行的。机会成本又称替代成本,指一定的生产资源用于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在逐步增大某一产品的产量时,增产单位该产品所需放弃的另一产品的产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趋于增大的,即表现为机会成本递增。因为,不同生产要素适合于生产不同的产品,为增产某一产品,在完全投入最有效的生产要素之后,就要使用效率不高的要素,使替代效率降低、机会成本升高。这种情况如图 3—3 所示。

图中,X 轴和 y 轴分别代表 X 产品和 Y 产品的数量;AB 即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上任一点表示充分利用全部生产要素时所能得到的 X、Y 的产量组合。AB 下方区域内任意一点,其坐标所代表的 X、Y 的产量,也是一种可能的生产组合情况,但不是产量最大的组合,必然存在一部分资源被闲置,是低效率因而不可取的。AB 上方区域中的任意一点,则是投入全部资源后仍然无法达到的产量组合,是不现实的。只有在 AB 上选择的点,才是可能并且最充分的生产组合状态。当一国资源总量增加时,总产量将会增大,表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向外扩展。这也就是说,较高(离原点较远)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代表较大的产量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Y/△X),称为边际转换率、反映曲线该点上 X 和 y 的替代比率或交换比率,即反映了 X 和 Y 在该点的机会成本,故又称产品的相对价格。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的形状,是机会成本递增造成的。如果我们在 X 轴上截取代表等产量(等长)的 X1X2 和 X2X3,把它们作为增产 X 的量(命名为

△X1 和△X2),相对应地可以得到为此必须减少的 Y 的产量 Y2Y1(△Y1)和 Y3Y2

(△Y2),且△Y1/△X1<△Y2/△X2,即△Y/△X 的比率递增。它直观地反映了该曲线形状下机会成本递增的性质。从 Y 产量的增加出发考察机会成本的变动趋势,其结果是一样的。在其他条件下,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能呈凸向原点的形状(机会成本递减),或者成为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

  1. 社会无差异曲线

假定 X、Y 是两种效用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而且,随着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它们的效用会逐渐降低(效用递减规律),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个人对 X 和 y 的效用的实际评价,画出他的消费无差异曲线,如图 3—4 中的

U1。

{ewc MVIMAGE,MVIMAGE, !06300240_0035_1.bmp}

消费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性质和特征,(1)曲线上每一点代表一种消费组合,且曲线上各点是连续的,即 X 和 Y 的消费可以无限替代。(2)同一条曲线上的各点,X 和 Y 的消费组合情况不同,但对同一消费者而言都能提供同等程度的满足,即具有相同的效用。(3)如果产品总量增加,而不是在原有数量范围内增加某一产品的消费量,就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进行消费组合, 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程度的满足,这将形成一条新的无差异曲线,位于原曲线的上方,如 U2、U3。离原点越远的曲线,表示所提供的满足程度(效用)越高,即 U3>U2>U1。(4)各曲线永不相交,否则将与上一性质矛盾。(5) 曲线凸向原点(即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为负)。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反映的是该点的边际消费替代率,即△Y/△X 或△X/△Y,曲线的上述形状特征表明边际消费率呈递减规律,即增加对某产品的消费时,增加单位产品的效用(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愿意用来增加该产品消费的谷代产品的量也随之减少。在图中表现为△Y/△X 递减:△Y1/X1X2 >△Y2/X2X3>△ Y3/X3X4。(6)K 点切线 MM 的斜率 OM/ON,表示 X、y 在该点的替代比率,即交换比率。所以,曲线任一点切线的斜率,反映了 X 和 Y 在该点的相对价格, 曲线的切线成为反映相对价格水平的价格线。

以上虽然讨论的是个人的消费无差异曲线,但分析证明,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获得一国总体的消费无差异曲线一社会无差异曲线,从而可以用它来反映一国的总体需求状态。社会无差异曲线具有与消费无差异曲线相同的性质和特征。

  1. 无贸易状态下的国内均衡

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产品可能的供给情况。社会无差异曲线则给出了该国可选择的各种消费组合。但是,仅仅依据其中之一,都无法确定具体的、合理的 X、y 产品的生产组合(也就是消费组合)和资源分配方式。我们必须把生产与消费结合起来考虑。具体方法可通过图 3—5 予以说明。

{ewc MVIMAGE,MVIMAGE, !06300240_0036_1.bmp}

图中,AB 为生产可能性曲线;U、U2、U3 分别是代表三个不同福利(效用)水平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情况:(1)不相交。如 AB 与 U3,意味着以该国全部资源所生产的产品,仍不能给社会带来如 U3 的满足程度,即 U3 是无法实现的消费水平。(2) 相交。如 AB 与 U1,意味着 AB 可以满足该福利(消费)水平。但是,U1 有一段处于 AB 下方的位置,说明该消费水平并不需要投入全部资源即可予以满足,或者说,在该消费水平上安排生产,将使部分资源闲置,得不到充分利用。故选择 U1 的消费水平是不可取的。(3)相切。如 AB 与 U2 相切于 T,表明 U2 的消费水平是可以达到的,且能充分利用全部资源。因此,T 点是效率最高的生产和消费点。在 T 点,该国生产并消费 OX1=的 X、OY1 的 Y,产消平衡。过 T 点的切线 MN,如前所述,为 AB、U2 的公共切线。即在 T 点,AB 与 U2 曲线斜率相同,边际生产转换率=边际消费替代率。另外,MN 的斜率为X 和 Y 的价格比,反映该点上 X 和 Y 的相对价格。

  1. 贸易无差异曲线和提供曲线

{ewc MVIMAGE,MVIMAGE, !06300240_0037_1.bmp}

贸易无差异曲线是借助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建立的。如图 3—6,首先在第Ⅱ象限作出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二者相切于 T 点。然后使呈扇形的生产区 ABO,在始终与无差异曲线 C 相切、且 OA 边始终与 X 轴保持平行的状态下移动。如此则生产区顶点 O 移动的轨迹形成一圆滑的连续曲线,即贸易无差异曲线 TC。TC 上每一点必有 C 上唯一一点与之对应,故 TC,与 C 等价,代表着与该无差异曲线相同的社会福利(消费)水平。同时,TC 代表着贸易均衡状态并反映贸易状态。如 TC 上 O 点, 对应于 C 上的切点 T,该点是无贸易状态下的均衡点。而在 xC 的 O1 点,它对应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 T′点,表示这时该国生产 bT′的调和 dT′的人但只消费 aT′的 X,其余 ba 部分即为该国的出口;Y 的消费为 eT′,不足部分ed 从国外进口。从图中还可看出,该国的贸易均衡状态是出口 ba 的 X、进口ed 的 Y 故 ba 与 ed 是等价的,X 与 Y 的交换比率为 ed/ba,实际上就是生产区顶点 O1 与原点 O 连线的斜率。由此我们可以说,贸易无差异曲线任一点到原点 O 连线的斜率,均代表该点的国际交换比率。

{ewc MVIMAGE,MVIMAGE, !06300240_0038_1.bmp}

当一国国民收入增加时,消费水平提高,社会无差异曲线势必上移。相应地,贸易无差异曲线也将随之向左上方移动,如图 3—7 所示 TC1→TC2→ TC3。如果从 O 点向 TC 引射线,任意一条射线必与若干 TC 线相交并同时与唯一一条 TC 线相切,如 P3 交 TC2 于 A 点,切 TC3 于 B 点。射线 OB 代表某一国际交换比率,OB 线上有两点 A 和 B,分别在 TC2 和 TC3 两条不同的贸易无差异曲线上,表明该国既可在 A 点也可在 B 点上开展贸易并实现贸易均衡。这时该国将如何选择自己的贸易状态呢?由于 B 点的消费水平高于 A 点(TC3> TC2),故应选择 B 点。又由于 B 点是 OB 线与贸易无差异曲线的切点,OB 不可能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相交,所以 B 点是 OB 交换比率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福利水平。同样道理,在每一个国际交换比率下,一国最理想的,它所愿意选择的进、出口数量,决定于代表该交换比率的发自原点的射线与贸易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据此,我们可以由 O 点向各贸易无差异曲线引切线 P1、P2、P3 等等,这样就可以得到一系列切点,连接这些切点,可以得到曲线 OM,这就是提供曲线。从它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提供曲线上每一点都代表着一个交换比率和在该比率下该国所愿意接受的进出口数量。

OM 是向右上方延伸的。从切线斜率的逐渐增大可以看出,OM 延这一方向

延伸时国际交换比率对该国越来越有利。该国福利水平也随之提高(因为这一延伸是 OP 射线与较高贸易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结果)。但是,上述过程是有限度的。因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成本递增状态的,随着 X 出口的扩大和资源向 X 部门的转移,生产 X 产品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同时,边际替代率下降, 即随着进口量的扩大,该国对 Y 的消费欲望降低,只愿提供不断减少的 X。这一结果反映在图形上表现为,OM 在经过一临界点后会向内弯曲,成弓形, 其 X 轴坐标从不断增大变为逐渐减小,表示尽管国际交换比率越来越有利, 该国却不愿提供更多的出口产品。

  1. 自由贸易状态下贸易条件的确定

利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作出不同国家的提供曲线,并借助于提供曲线,获得它们相互贸易时的交换比率即贸易条件。如图 3—8,在关于 X 和 Y

两种商品的直角坐标中,分别作出 A、B 两国的提供曲线 OM 和 OM,①二者相交于 E,表示在 E 点两国希望进出口的数量恰相吻合,从而 E 点的贸易条件

(OT 的斜率)即成为实际贸易中的交换比率,OT 即此时的国际价格线或贸易条件线。

E 点也是两国生产区顶点的交点。依据前述原理,可对应于 E 点作出 A、B 两国的生产区(ABE 和 A′B′E)、社会无差异曲线(C 和 C′)、国内价格线 TA 和 TB(它们的斜率与 OT 相同,表明自由贸易状态下各国的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一致)。从中,可以了解到两国的贸易状态。这时,两国国内的生产与消费的差额恰恰可以互补,即 A 国的出(进)口量恰与日国的进(出) 口量相同。在形成国际均衡(贸易均衡)的同时,两国国内也保持了经济均衡,因为提供曲线恰恰是在一国经济均衡(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和进出口平衡这两个条件下导出的。

{ewc MVIMAGE,MVIMAGE, !06300240_0040_1.bmp}

当实际的交换比率偏离上述国际均衡价格(两国提供曲线交点所确定的贸易条件)时,市场力量将推动前者向均衡价格靠拢,从而恢复国际均衡。即,国际均衡价格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当然,当贸易当事国一方或双方提供曲线由于某种原因发生变化时,国际均衡价格将随之改变。

{ewc MVIMAGE,MVIMAGE, !06300240_0040_2.bmp}

  1. 小国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

当交易双方一方为小国时,对方国家(相对而言即为大国)的提供曲线不会随小国的选择改变,表现为一直线,如图 3—9 中的 TA。无论小国进口量如何变化,贸易条件始终固定在 TA=T(均衡贸易条件)上。自由贸易时, 小国提供曲线TB 与大国提供曲线TA 交于GB 小国国内价格与国际交换比率均为 OT。现在如果小国对进口商品 X 征收关税,其提供曲线将向右偏转至 T′B。这是因为,征收关税使国内市场上进口商品 X 的价格提高,促使小国增加 X 的生产、减少 X 的消费,导致 X 进口需求的下降;同时,大国对小国出口商品 Y 的需求不变;从而,在该价格下,小国只愿意出口较少的 Y 换取进口商品 X。征税后新的贸易均衡点为 C,小国出口量为 OA。在原提供曲线 TB 下, 小国出口 OA 要求换取的进口数量为 OX1。但征收关税后,消费者若要保持这一交换比率,实际上必须在对外贸易中以 OA 的 Y 产品换取 OX2 的进口产品 X。其中多进口的 X 产品(X1X2=BC),被用于缴纳进口税。这时的税率 t=BC/AB。因为小国对大国的出口量无影响,T 不变,所以小国征收关税不产生贸易条件效应。

{ewc MVIMAGE,MVIMAGE, !06300240_0041_1.bmp}

  1. 大国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

如果征收进口税的是大国,情况就不同了。如图 3—10,A、B 两国提供曲线原为 TA、TB,自由贸易时贸易条件为了,A 国出口 X、进口 Y,B 国相反。现假设 A 国开始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将导致 A 国国内进口产品 Y 价格提高, 它产生两种效果。一是使 A 国 Y 的生产受到刺激,国内 Y 的供给增加;二是国内对 Y 的需求减少。二者的共同作用使 A 国进口 Y 的数量减少,但 B 国对

① 提供曲线 ON 的作法与 OM 相似。区别在于,B 国进出口商品与 A 国相反,为使 ON 与 OM 落于同一象限,需在第Ⅳ象限绘制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A 国出口商品 X 的需求未变。结果,X、Y 的交换比率将发生不利于 Y 的变化, 使 A 国现在可以用较少的 X 交换 B 国较多的 Y。在图中表现为,A 国征收 BC 的关税,税率 t=BC/AB,使 A 国提供曲线左移:TA→TA′。TA′与 B 国提供曲线 TB 交于 B,形成新的贸易条件 OT′。这时,A 国进口同样。数量的 Y, 可以出口比征税前少的 X 进行支付。因此,征收进口税可以改善征税国(大国)的贸易条件。

关税改善贸易条件的作用程度,取决于征税国和出口国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征税国的影响力越大、出口国影响力越小,则进口税改善贸易条件的作用越大,反之则越小。另外,关税效应还取决于出口国行为,即它是否针对对方的进口税实行报复。如果日国对从 A 国进口的商品同样征收进口税,使贸易条件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化,那么,A 国征收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就难以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