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区域渐进的贸易政策调整

一、我国区域渐进政策的运用

在由内向政策向外向政策转变的过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了区域渐进的政策,即首先在某些区域实行特殊的出口导向或自由贸易政策,以带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再逐渐放松其他地区的贸易限制,实现渐进的贸易自由化。

分区域推进的自由化方式,建立在实行不同区域政策的基础上。具体形式是建立保税区、自由港和出口加工区。

保税区是海关设立或经海关注册的,用来存放尚未缴纳关税的进口商品的仓库、大棚等,已经入境但经海关特许缓办进口纳税手续的保税货物,从保税区复运出口可不必缴纳关税,运入国内市场时才需申报海关批准、缴纳应缴税款。有的保税区不仅可储存货物,还可以对货物进行装配、加工、整理、展览。保税区可以为出口方提供许多便利;设置保税区的国家,则可以利用它来发展转口贸易、获取加工收入等。

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指划在关境以外的隔离区域。外国商品进入自由港区,一般实行免税,以后如运入关境,才需申报缴纳进口税。这使外国商品进出自由港区很方便,也降低了费用,从而便于利用自由港区开展转口业务。如香港、新加坡,都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转口贸易十分发达,对两地的外向型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出口加工区是由一国政府划定的、具备一定基础设施、通过在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待遇鼓励外国企业前来投资建厂、以发展出口加工业为主的经济区域。它与自由港的最大区别是,以发展出口加工的工业而不是商业(转口贸易)为主。一般出口加工区都把引进外资作为核心措施,并以此带动外国朱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引进,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从而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出口。为吸引外资,出口加工区一般对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措施包括:(1)关税优惠,对投资企业自用原料、半成品、设备的进口,一律免税,产品免征出口税。(2)放宽对外国企业投资比率的限制,区内外商投资可拥有高于区外投资的股权,直至独资经营。(3)财政优惠,在一定期限内兔征企业所得税,以后也实行低课税,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减兔外资企业营业税、商品税、贷款利息税、个人所得税及各种地方税,免税期亏损可在兔税期满后的纯利中扣除,对利润再投资免予征税等,按补贴性收费率提供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以及工厂用地。(4)放松外汇管制,允许区内外商企业将资本、利润,利息汇回本国,优先配给生产经营所需外汇。(5)优先向外资企业提供贷款,贷款条件从优。(6)允许外资企业雇用一定量外籍职工等。与此同时,为了引导外资企业的投资方向,提高建区效益,建立出口加工区的国家一般都对外商投资于加工区,有某些限制性规定,如限制投资行业和部门;要求新建外资企业不得与该国出口工业竞争;要求外资企业在技术、管理、国际商务活动等方面,有一定基础和经验;限制外资持股比率; 限制外商投资形式和规模;规定厂房、工地租期与租金;要求外资企业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要求一般管理、技术人员来自当地,限制雇用外籍人员的比例和期限;规定产品必须有一定数额或比例的出口;要求外资企业在生产中尽量使用东道国原料和半成品;限制汇出利润和资本的比例;等等。

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借鉴了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上述发展对外贸易的

措施,1979 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四个出口加工区性质的经济特区,以后又将海南省辟为特区。并且,在全国建立了保税区制度和自由港(我国称保税区)。在这些措施,特别是经济特区取得成功后,开始把这种区域自由化政策在更大范围上推广,又开辟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带、技术开发区和实行沿海、沿江、沿边的全方位开放。在这个过程中, 国内形成了利用区域推进方式改革对外经济管理与政策的思路,表现在国际大循环构想和沿海发展战略的提出上。

国际大循环构想是国内学者 1987 年下半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各种矛盾。根据经济发展理论,产业结构形态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表现。但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沿海地区和内地,却出现了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这种现象,构成了对沿海加工工业原料来源和市场的强烈冲击。同时,城乡矛盾日趋突出。城市工业的发展,使资金需求急剧增加。农村在改革后,大量剩余劳动力面临着向非农业领域的转移,也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针对上述突出矛盾,国内学者提出,我国应采取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从国际市场取得原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换取重工业发展所需资金和技术,再用重工业发展所积累的资金, 支援农业。这样,就可以缓解原料紧张状况,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使工、农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国际大循环虽然不代表政府的政策,但它提出了缓和沿海与内地争原料、争市场的矛盾的解决办法,也提出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路,启发了宏观决策,推动了 1987 年底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广大劳动力的优势,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该战略的要点是:(1)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搞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2) 沿海加工业坚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就是把生产经营的两头(原材料和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以解决沿海与内地在这两个方面的矛盾。(3) 积极引进外资,重点是吸引外商投资,大力发展三资企业。

沿海战略与国际大循环的共同点是,都主张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它们的区别在于:(1)大循环是作为全国发展战略提出的,不限于沿海;沿海战略虽然是全局性战略决策,但仅限于在沿海地区实施。(2)大循环只强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沿海战略则提出,根据各地发展的不同层次,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 发展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和产品。(3)大循环主张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工业一农业的发展顺序;沿海战略则要求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重工业,创汇农业并举,而不是分阶段进行。

沿海战略的提出,确定了我国贸易政策改革和发展外向型经济道路的基本框架,即实行区域渐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