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条件与缺陷
出口导向政策并不是一种随意和简单的政策选择。为了取得出口替代的成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否则,即使实行出口导向政策,也未必能取得上述预期效果。这些条件包括:(1)实行分散决策。企业为扩大出口,要直接接触国际市场并拥有对外经营决策权,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各种限制应尽可能取消。同时,在开展外贸、国内外价格挂钩的情况下,要使企业决策符合政策导向,必须实行开放的市场化的价格体制。(2)稳定宏观经济管理。这样才可以避免经济失衡导致无法承受的国际收支逆差。后者往往导致进口限制、外汇管制和汇率高估。这就要求对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要有约束。(3)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必要数量的优质生产要素,如管理人才、技术和熟练劳动力。出口是经营成功的国内工业的溢出物。因此,出口导向一般要求有进口替代的基础。(4)出口部门同内销部门的生产技术差别程度较大。当出口部门具有较明显的高生产率时,它的扩大,才能有效地带动经济发展。(5)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出口的扩大,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口国的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即依赖于顺利增长的世界经济和稳定扩大的国际市场。在世界经济处于萧条和衰退的时期,出口导向政策将面临较大困难。
经济界对出口导向政策也存在一些怀疑和批评,认为它可能产生以下问题:(1)为发展出口工业,通常要大规模引进外商投资,这可能使本国的主要经济部门,受外资控制,如新加坡 75%的制造业产值来自外资企业,而且, 跨国公司每年将大量投资利润汇回国内,会引起资金和外汇的大量流失。(2) 为推行出口导向政策建立的出口加工区,成为与国内经济脱离的“飞地”, 将减弱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3)大量对外借款,使债务危机的风险增大。(4)经济增长容易受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并易受其贸易政策的打击。这会削弱本国的外交地位,经济的稳定性较差。(5)出口增长带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可能难以持久。这是因为,出口持续大于进口, 导致长期贸易顺差,会增大国内货币供给、削弱资源供给,使物价上涨,国际竞争力将减弱;出口的迅速扩张一旦超过基础设施的承受力,就会造成生产和贸易发展的瓶颈,使经济发展减速;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保护主义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难以取得类似新加坡、韩国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