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货币贬值的直接吸收效应
直接吸收效应是指,假定贬值不引起实际收入的变化,则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只来自于既定收入下吸收的变化,吸收的直接减少将使贸易收支得到改善。当贬值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货币贬值将不会引起生产的增加。另外,假定进口供给和出口需求具有完全弹性,进出口的外币价格和贸易条件都不变,那么,贬值无论是通过增加生产还是改变贸易条件所产生的收入效应,都将不存在。这时,贬值所带动的对国产品需求的增长,将推动国内物价上涨,直至抵销贬值效果。但是,由于存在贬值的吸收效应,它可以抑制物价上涨,从而可以使贬值在上述条件下产生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这也就表现为贬值的直接吸收效应。直接吸收效应是通过实际余额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货币幻觉效应、替代效应等机制实现的。
- 实际余额效应(庇古效应)
实际余额效应是指,厂商和个人愿意以货币余额的形式,持有一定比例的实际收入。如果物价上涨使实际余额下降,人们会通过减少支出来积累更多的名义余额,从而减少吸收。货币贬值通常导致物价水平的提高,它意味着人们持有现金余额实际价值的降低,在上述实际余额效应作用下,人们将通过减少支出来重新建立他们认为适当的货币余额水平。
- 收入再分配效应
贬值引起物价上涨后,将产生两方面的收入分配效应:(1)减少既定收入水平下的总支出;(2)使收入从边际支出倾向较高者转向边际支出倾向较低者。
实际收入的转移有三种形式:(1)从固定货币收入集团向经济的其他部分转移,后者可以不让自己受物价上涨的损害。(2)从工资收入者向利润收入者转移。这是由于,工资的增长一般滞后于贬值引起的物价上涨,致使实际工资下降、厂商利润增加。工资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于厂商,即后者的储蓄倾向高于工人。所以,这一转移将降低消费倾向,使消费支出(吸收)减少。当然,厂商利润的增加会刺激投资需求,也有增加吸收的一面。(3)从纳税人向政府转移。这是由于,物价上涨使一部分收入者被推入较高的纳税等级,使税收增加了。如果政府的边际储蓄倾向大于纳税人,这一转移就会产生增加储蓄、减少支出(吸收)的作用。发达国家政府的边际吸收倾向一般较低,故上述收入转移可望减少吸收、改善贸易收支。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税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这一转移作用可能成为影响吸收的重要因素。
- 货币幻觉效应
货币幻觉导致人们更加重视货币价格而不是货币收入。这意味着,在贬值引起物价上涨时,即使人们的货币收入也成比例地提高了,他们仍会减少购买和消费,从而有可能导致实际支出的下降。这将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
- 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的作用机制在于,一国实行货币贬值,会使国内贸易品价格相对于非贸易品上升。因为,贬值使进口品价格上升,将刺激对进口竞争品的需求,从而推动其价格随进口品上升;贬值后出口需求的增强,又会拉动出口品价格的上涨。贬值国国内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国内需求从贸易品转移出去,贸易品的供给则相应增大。结果,该国出口将增加、进口将减少。如果贸易品与非贸易品存在足够的替代性,实行货币贬值,就可以使贸易收支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