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要作肤浅的历史对比
象我们已经在上面看见的一样,“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把某些思想强加于自然界,他想在人类社会中看到这些思想的实现。以前单个人被宣布为自然界的镜子,而现在则是整个社会被宣布为自然界的镜子。现在可以根据强加于自然界的各个观念作出关于人类社会的进一步的结论了。由于作者满足于这种空洞的类比,没有深入去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所以不清楚为什么在任何时代社会都不是自然界的正确的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 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561—562 页。
最后,我希望,我这部著作对于清除那种流行的——特别是现今在德国流行的——关于所谓恺撒主义的书生用语,将会有所帮助。在作这种肤浅的历史对比时,人们忘记了最主要的一点,即在古代的罗马,阶级斗争只是在享有特权的少数人内部进行,只是在自由富人与自由穷人之间进行,而从事生产的广大民众,即奴隶,则不过为这些斗士充当消极的舞台台柱。人们忘记了西斯蒙第所说的一句中肯的评语:罗马的无产阶级依靠社会过活,现代社会则依靠无产阶级过活。由于古代阶级斗争同现代阶级斗争在物质经济条件方面有这样的根本区别,在由这种斗争所产生的政治人物之间,也就不能比坎特伯雷大主教与祭司长撒母耳之间有更多的共同点了。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第二版序言》(1869 年 6 月 23 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599—60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