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地理演化的机制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化均受制于某些机制,在这些机制的控制和调节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经过了从简单到复杂并趋向更复杂的发展过程。那么,是什么机制在制约和控制着区域地理系统的发展和演化呢?是区域地理场的存在、发展和演化,制约了区域地理系统的演化。

区域地理场对区域地理演化的制约是通过集聚、扩散、自强等过程完成的。

集聚过程,是指区域地理场场强的地点或地段,凭借自身的场优势,不断地从周围地域甚至较远的地域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过程。由于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必须借助于一定地渠道,如交通线、电力线、通讯线等,因此,集聚过程的不断进行,必然导致交通线、电力线、通讯线不断由集聚的中心向外延伸、拓展,并在这些流通渠道上出现次一级的集聚中心, 这些次级中心在集聚的过程中同样必须依靠一定的渠道,这些渠道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又会导致更次一级的集聚中心的出现,这样一级又一级的延伸和拓展,最终形成稠密的网络覆盖整个域面,这样,物质、能量和信息顺着这些线网一级又一级地向最大的集聚中心(即区域地理场最强的地段)集聚。

扩散过程,是指区域地理场场强强的地点或地段把通过自己加工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向周围地区甚至较远的地域的输送过程。这一过程与集聚过程基本相似,只是方向相反,表现为物质、能量和信息从区域地理场最强的地段(即扩散中心)一级又一级地向次级中心或更次级中心输送。

自强过程,是指区域地理场场强强的地点或地段在对物质、能量、信息集聚、加工、扩散的过程中自身不断发展加强的过程。随着自强过程的不断进行,其集聚和扩散的强度,频度和范围也不断增大。

区域地理系统正是在区域地理场的作用下,伴随着集聚、扩散和自强三个过程不断地发展演化。如果区域地理场发生了变化,就必然导致区域地理结构和功能的重新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区域地理场场强减弱必然导致原本相对发达的地段衰落,如交通线路的变更、矿产资源的枯竭都会导致这一地段区域地理场的减弱,随之这一地段的大部分生产力和人口将迁移到区域地理场增强的地段;

②区域地理场场强增强的地段往往成为集聚中心,促使人口和生产力向该中心聚集。这种情况在交通区位中表现最为明显,如港口、铁路枢纽的建设等,都会增强所在地段的区域地理场,从而牵引地域生产力向这个方向发展;

③如果区域地理场是逐渐增强或减弱的,则区域地理系统只是随之逐步调整;反之,如果区域地理场是突然增强或减弱的,则区域地理系统的结构就会在短时期内重新组合,功能也发生突然变化。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若干经济重心区及其逐步转移和扩展的过程,很好地说明了上述三方面的制约关系。在夏、商、西周时, 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地,之后,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和东南迁移,到了春秋战国以至西汉、东汉时,经济重心已移到淮河流域和黄河下游地区。唐时,江淮之间是中国经济的重心区。宋以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江南、珠江三角洲及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而原来经济发达的黄河中游、下游、江淮之间则渐渐衰落。近代工业兴起,帝国主义的侵

袭和外国资本的渗透,使得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而内地则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干预和引导,矿产资源的开发,这种不平衡的局面有了较大的改观。虽然沿海与内地的不平衡依然存在,但经济重心区已大大扩展,辽河下游、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沿岸、四川盆地成为经济增长较快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