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区域地理著作体系

第一节 记述性地理著作一、地方志及其内容体系

(一)概述

地方志又称方志,是全面、综合、系统记述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在空间和时间上发展变化的著作,属早期的区域地理志。其内容通常包括一地的建置、沿革、疆城、自然环境、资源、物产、津梁、关隘、名胜、文化、教育、民族、风俗、人物等,按其记述地域范围的不同, 分为总志、省志(通常称通志)、府志、县志、厅志、乡镇志、乡土志、边关志等。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方志保存,但以我国最典型。据建国初期的统计,从汉代到清代,我国各个时期的地方志共有 7413 种、109143 卷,其中70%为县志。东汉班固所写的《汉书.地理志》,以当时的郡、县两级行政区为纲、分别记述了各郡县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情况。它是我国最早以“地理” 命名的地理志,也是中国最早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

我国编修地方志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封建时代、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旧中国,编修地方志其目的概括之是“存史、资治、教化”,有其鲜明的阶级性,是为封建统治者、旧官僚们提供借鉴,以定其发号施令之方针及“教育”的材料,其功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建国后党和政府提出编修新地方志。全国和各省、地、县都设专门机构,编修本地区的地方志。上述“存史、资治、教化”完全赋予了新的含义,其目的可概括为下面三项:(1)为一代一方的自然、社会、人文及百科之业的历史、现实、建设起经世致用的科学资料宝库,此谓之存史。(2)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史情、现情、地力国力的信息,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参考,并根据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提供借鉴与规戒。(3)为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情教育,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供乡土教材,作为教育的材料。

(二)地方志的特点

地方志的特点各家理解不同,提法很多,如:地域性,时代性、百科性、连续性、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人民性等,主要可以归结为下列四点。

  1. 地域性:历来方志只记载一个行政区域内之事,有特定的方位,有空间的限制。因此,要突出地方志的特点,可以说离开了地方性就谈不上什么地方志,因此地域性或地方性是地方志最基本的特征。任何地区有和其它区域共同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即独特的一面(个性),如它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境域、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物产、民族、民俗、社会、工农业生产等等。这些方面,既与其它地方有雷同之处,但无论如何它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产生了个性或特殊性,也就体现了地方性,这是编篡地方志的重要目的之一,可能正是基于这种地方差异,才产生和发展了编篡地方志这一优良的文化传统。

  2. 资料性: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带资料性的记述著作,其重要功能之一是保存资料,编纂资料和提供资料,以容纳大量资料为已任。因此资料是编志书的基础,也是编志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前提。一部志书有无价值、有无生命力,能否起到“存史、资治、教化”作用,关键在于资料是否详实、系统和准确。资料性是志书的特点,但志书决不是原始资料的简单汇编,入志的资料需要经过一个鉴别、整理、筛选、排比的过程。需要经过一番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改造制作功夫,使之条理化、科学化,然后根据所要记述的主题, 进行提炼,决定其取舍和详略,予以系统的记述。

  1. 科学性:志书是资料性的著作,但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一部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编,即地方科学文献,必须充分反映当代的科学文化水平。要面向时代,面向未来,运用最新资料和科学成果编修志书。资料的取舍、内容的叙述不能有任何科学性的错误,选材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做到了“言必有据,详实无误”,提供正确的信息、资料,也才能真正发挥志书的作用。

  2. 思想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修志的目的不同。过去 2000 年编修方志,是为封建统治者,旧官僚们提供“资治”“辅治”之书,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为维护其反动统治服务。今天,我们编修的是社会主义新方志,新方志是为社会主义“辅治”“资治”之书。从拟定志书的体例、篇目到资料的精选利用,以及用辞造句,都要有明确的观点和立场⋯⋯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这是新方志的政治特点,政治标准。

(三)地方志的内容体系

关于内容体系不论新旧方志都很不统一,以新方志而言,各省主要编写省志和县志,两者内容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以省志为例,一般由总述、大事记、各专志和附录四大部分组成。专志是主体,有设 50、60 甚至 70 部左右的、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五大类,构成社会的方方面面。地理志有放在专志中的,有单独出来与专志平行的,但无论怎样,都承认《地理志》是基础志,它在省志(通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把《大事记》比作志书的纵座标,那么地理志好比是横座标,一纵一横有机的结合, 从时序和空间两方面画出了一省(县)的轮廓。

方志中的地理志主要应记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这是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其中的地质、气候是纳入地理志,还是单独列专志则有不同观点, 一种意见认为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部分,放在地理志中较好;另一种意见认为地质和气候已构成一项社会事业,所以需要单独立志。争论更多的是经济地理部分,有人认为它与各专志(如治金志、农业志、轻工业志⋯⋯) 内容交叉重复太多,纳入各专业志中去写较合适。另外一些人主张放到地理志中较好,因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关系密切,这样可体现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同时写经济地理时将重点放在区内经济发展条件的记述和分区部分,也就解决了与其他专志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

地理志的内容体系,以四川省志,地理志为例,全志共分三篇。第一篇概况,包括境域、政区、人口、历代政区建置沿革(沿革是重点)。第二篇为主体部分,包括地质与矿产、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自然地理分区。第三篇为经济地理。

(四)怎样编纂地方志

  1. 资料要详备:资料是修志的基础,如果不先占有大量的、系统的、翔实的资料,修志工作就会成为“无米之炊”。资料搜集的范围包括:档案材料、图书资料、报纸、刊物、碑刻、口碑资料(口头活资料)、实物资料。对资料的收集要求全:门类齐全,特别是一些大的特殊的事件不能漏,比如破坏大自然的灾害;新:当今信息日新月异,地理志的资料应该收集最新的科研成果,虽然新方志很多省一般都断限到 1985 年,但当完稿在 1985 年以后,有重要的新资料仍需补充,而不要受断限年代的限制;准:在资料整理

过程中,要下力气对资料进行鉴定核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力求资料准确无误。

  1. 体例及要求:志书要求叙述体。如何写好具有志书特点的叙述体,而不是写成工作总结、论文、讲义、专著等,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既是叙述体,就应坚持记而不论,述而不作。如地理各要素都要写分布,但为什么这样分布,原因何在,就不需多做解释。特别是对一些问题有不同观点,只能客观地反映多数人的看法,而不能像专著、论文那样发表自己的议论。一般写讲义,概念、名词解释很多,写志书对此是要忌讳的。总之,不按志书的体例要求,而是按习惯用法,包括文章结构、用词造句等用到写志的工作中来,写出的东西就不像“志”,纵然有详实的资料、正确的观点,也达不到志书的要求。

  2. 文风端正、详略得体:志书的语言文字要求通顺、朴实、简洁,忌“华词浮语”,如某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资源是四化建设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等词句都属于“空话”“套话”,写志时要尽量避免。志书的内容和文字,要求详略适当,切忌冗长。所谓适当,要看志书的对象, 若是省志则应多写宏观的、少写微观的;县志则相反。比如全省的全局、大势,省志则需详写,而琐屑细碎、无关大体的资材则需略去。而县志范围较小,内容应局限本县的,虽在全省无关大局,但在全县是重要的内容也应详, 而超出本县范围,属地区或省区的内容则略写或少写。比如写一条公路或铁路,写县境内那一段的情况就行,详细写整条公路或铁路的情况就是多余的了。另外在行文时注意已经谈清楚就行了,不必再增加一些解释,唯恐别人看不懂、或者为了所谓的文彩,加一些修饰词、套话,形成 “画蛇添足”。

  3. 适当运用图表,增加直观性:地理志要做到“图文并茂”,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资料形象化。除采用文字叙述外,还应适当使用图表等直观方法,以增加书志的直观性。多用图、表能将较复杂的内容给人以清楚, 明了、直观的感觉,能节省志书篇幅,所以,是提高志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当根据记述内容及其特点,尽量用先进的科学制图方法,恰当地绘制各类、各式的图,如分布图、对比图、曲线图、等值线图,以及各种表格,达到以图代文、以图论文、以表辅文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