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构形式

论述区域地理著作大多以野外考察资料和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探讨某些规律性的型式可归纳为下列三种:

(一)时间式

即以时间先后和地理事物发展过程为顺序的结构。如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文章按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和仪器观测时期等四部分内容在历史时期中的先后排列、层次分明地论证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温的波动变迁,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概括得出了“气候的波动是全世界性的”结论。专著《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也是按照时间,由远及近、论述了晚元古代、早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古地理。重建了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为研究我国生物的演化和矿产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空间式

即以地理事物的方位和构成部分为顺序的结构。由于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是有规律的,所以可以依据空间分布规律来叙述地理事物。这一类著作较多,如《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下册)在论述中国森林区的植被地理时,就由北而南,分别叙述了寒温带针叶林区、温带针叶树⋯落叶树混交林区、暖温带阔叶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季雨林、雨林区,总结出了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规律性,土壤情况也大致如此。《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归纳了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论述时由北而南为漂灰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文章的结构也依次按各类土壤顺序而展开。

(三)现象本质式

先提出观测的地理现象和有关资料,然后进行分析,找出本质和规律。如《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即是总结了我国本世纪 30 年代以来, 中外植物学家对我国各地植物区系研究的成果,在分析这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后,从全球的角度研究了中国植物分布区类型或地理成分,并探讨它们的起源问题,还概括了我国植物区系的总特征和进行了分区。后面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是建立在前人大量工作所获得的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的。这一种书写格式,论述性区域地理著作常采用。离开了野外实践、离开了对前人工作的总结,只能从理论到理论,不可能写出有独特见解的著作。

(四)三段式结构

区域地理论述性论文,文章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前言——正文——结论,俗称三段式结构。即先从现状着手,提出问题,阐明解决该问题的意义。重点是第二部分,分析问题、阐明观点、组织论证。最后部分则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力求提出的对策针对性强, 有实践意义。

论文书写格式一般依次包括下列几个方面:①标题②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③中文摘要④关键词⑤前言⑥正文⑦结论⑧英文摘要⑨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