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类

根据上述阐述性地理著作和条理顺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要素拼列式体系、区域系统体系和两段式体系。但就现有影响比较大的区域地理著作来看,单纯是要素拼列或区域系统体系的并不多见,常见的是两段式体系,前段为要素拼列后段为区域系统,但两者比重不同,有重前者的,有重后者的, 现分别加以叙述。

(一)要素拼列式体系

区域地理内容包括范围很广,按要素分有自然、经济、社会等地理现象, 每一大类还可再细分,为使阐述时条理性强、常将各要素并列,对其特点加以叙述,如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土壤、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1985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在地理总论》第一编“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仍按这一体系,除第一章总的叙述外,第二至第九章分别阐述了中国的气候、地貌、海域、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地理、植被和植物区系,陆栖脊椎动物, 它们的特点及各要素的分区。这种写法条理清楚,叙述详尽,但重点不突出, 所占篇幅较大。目前,常见的另一种写法是将各要素归纳出几个突出特点加以阐述。如 1992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归纳成四个基本特征:冬干冷、夏湿热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山地、高原为主的阶梯地形;复杂多样的自然景观成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形成、演变与地域分异。这种体系重点突出、文字较简捷,不仅不少区域地理专著,而且大量乡土地理教材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二)区域系统体系

阐述性区域地理著作重要一个任务是说明区域间的差异,根据一定的划分原则,一个大的地理区域可以划分成几级、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区域,组成一个区域系统。按照级别高低,依次对各区域的特点、优劣、不足、利用方向等加以阐述。这又是一种编写格式。1959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属这种形式。第一章总的阐述了区划的原则、方法和单位系统后,第 2~30 章即是对各区域(地带)加以说明。1989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华南地区自然环境及其开发利用》基本上也属这一类型,它采用大区套小区的区域组合模式。对每个区域的阐述采取:“概论”与其下属的各亚区并重的方式。例如,华南区概论与华南大陆区、华南大陆岛区、南海及南海诸岛区等四部分并重排列;华南大陆区的概论又与福建、广东、广西等并列;福建区的概论,再与闽南、闽东、闽西北、闽西等并列。区域概论不是要素的依次叙述,而是区域内代表性问题的讨论或是特征的阐述。这种写法既不同于要素并列式,也不同于两段式,而把着眼放在写好区域,是一种值得探讨和推广的写作格式。

(三)两段式体系

目前所见阐述性区域地理著作,以这种体系最为常见。前半段阐述各要素的特点,后半段则为分区,对各区域加以说明。例如 80 年代全国几本有影响的中国自然区划专著:1984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 1985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1992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1984 年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统编教材,均属这一形式,一般是后半段内容多于前半段、即以分区为主。

1980 年以来,各省区还出版了大量省区地理和乡土教材则以前半段为主。如新华出版社陆续出版的一套各省区经济地理,就以经济、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叙述为主,分别阐述人口、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旅游等等。用少部分文字说明经济区的划分和各级经济区的特点,有的则以行政区为界,说明各专区(市)的自然经济特点。

两段式体系目前采用比较多,其优点是条(要素)块(区域)结合,更易全面反映出一个区域的面貌。另外,表理清楚,读者易于掌握。不足之处是一个区域的内容,分别在要素和分区中叙述,破坏了它们的完整性,因而常出现资料处理的困难,是置于要素或分区、如何避免重复,又不遗漏就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