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区域地理特征综合方法一、传统综合方法

区域地理特征实际上是找出区域间的根本差异,而差异常是靠比较得知的,至今仍有些地理学家认为区域比较所揭示的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研究基础。因此比较方法是传统综合方法中最基本、用得最多、最广的方法。

地理比较法可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渊源与因果联系,通过比较,可深入揭示地理环境或现象的空间分异及发生规律,但必须对象是可比的、有内在联系,可以建立统一比较标准,且比较对象等级相同,这样的比较才有意义。比较方法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差异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前者指沿着时间顺序、发生发展程序上进行地理环境或事物演化比较,其动态性、预测性较强。如经济地理上常用的工农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布局等建国前和建国后的比较,改革开放 10 余年来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较。自然地理方面这种方法也用得多,但间隔的时间要比较长,效果才比较好,如现在和过去某段时间相比,气候的变迁、洪水的大小、森林覆盖率的多少、土壤侵蚀的强弱变化等。后者(横向比较)指特定同一时段地理环境或事物的异同性比较,以揭示比较对象间的空间分异。这种方法用得更为广泛,我国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它们是同级的,就主要通过比较水热状况不同,引起的一系列差异而划分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的区域特征分属亚热带干性常绿阔叶林—红壤景观和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黄壤景观,也都是通过两个高原气候、植被、土壤情况差异的比较而得到的。区域经济地理的情况也如此,比如一个大的区域的优势只有通过与全国其它大区域进行比较才能确定。某区域发展某个产业部门的条件尽管很优越,但如果在国内还存在着一个或几个在这方面比它条件更好的区域,而且从全国总的发展目标来看,那些区域完全有能力发展该产业部门,达到充分满足国内需要的水平,这样在为该区域制定发展战略时,就不能把上述有利条件作为区域发展优势。比如 50 年代为了发展橡胶等热带作物,曾对南方各省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进行了橡胶宜林地综合考察,考察结果,对贵州、四川基本上是否定的,而另外四省区都有条件发展,但要作为全国发展热带作物的区域优势, 首推海南岛,其次为云南,而广西,福建仅能作为本省区的优势。

比较法是作为确定区域特征或区域优势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具体运用时,还采取了下列一些方法。

(一)要素罗列法

传统的区域地理学,描述区域特征的格式都是千篇一律,依次按位置、地质构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一直讲到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有人称之为“地理八股”。这种写法格式比较统一,写起来也比较容易,将所收集的资料堆砌上去就行。最大缺点是仅限于单纯罗列现象,且是停留于描述,而没有揭示出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实质,不能突出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区域特征。这样的区域地理文章或著作读起来抓不住要点,课堂讲授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若长期停留于这种描述就难于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学术水平,也不能适应为经济建设服务客观形势的需要,因而要素罗列法已逐渐少于使用。

(二)主导因素法

这是当前表示区域特征比较常用的方法,即在全面地综合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的基础上,抓住决定一个地区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来突出区域特征。因为各个因素在一个区域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它们之间总会有一两个因素决定其它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正是由于各个地区主导因素的不同,才使其它地理因素的内容、性质有别,而形成区域间的差异。

现行《中国自然地理》教材中八个区域,都可以分析出各自的主导因素, 分别概括为:东北区—冷湿的气候;华北地区—黄土的覆盖;华中地区—丰富的水资源;华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西南地区—复杂的地形;内蒙地区—降水量经向变化;西北地区—半干旱、干旱气候;青藏地区—高海拔。

抓住上述各区的主导因素,就可以分析主导因素与其它因素的关系,进而得知该区的地理特征。比如,东北区主导因素是冷湿的气候,它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中都得到深刻而广泛的反映。在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下,东北地区的冬季普遍存在着季节性冻土,大小兴安岭地区,还分布着永久冻土;地表过湿加之气温较低有机质不易分解而易于积累,是东北区多沼泽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另外,土壤、植被等组成成分上都表现出冷湿的特征。因此,冷湿反映了东北区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本质。

(三)列表法

为了综合评价地区生产发展条件,确定地区优势,常采用的方法是将各部门生产发展要求满足的条件与地区可能提供的条件列出表来进行全面的逐条对比,然后加以综合。列表的方法是先根据地区生产发展的条件粗略估计有哪些部门有可能成为地区优势部门,然后列出这些部门在布局上要求满足的区位因素,并区分为指向性因素(用○符号表示),重要因素(用△表示) 与一般因素(用×表示)。下一步再将这些部门在布局上要求满足的条件与区域可能提供的条件作比较。区域条件按优、良、差给分。这里举出某个区域的石油化工与水泥两个部门,将其条件列表比较如下:(表 4—1)

表 4—1 布局要求与地方条件比较

第二节 区域地理特征综合方法一、传统综合方法 - 图1

从上可知,该地区在发展石油化工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虽然区内石油化工市场不够广阔,在满足指向性要求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但毕竟区内还有一定数量的石化产品销售市场。尤为重要的是,该区具备多项石化工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条件与一般条件,特别是运输条件较好就可以保证把部分石

化产品运往外地销售,以弥补区内市场的不足。工厂用地充裕,地租低也是发展石化工业的一项重要有利条件。此外,区内供水与税收条件都很优越。比较大的缺陷是区内缺乏石化产品批发销售机构。这样,尽管区内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且有的还是关系重大的,如市场容量不足,但总观全局, 多种有利条件的结合仍可以形成一种优势。至于水泥工业,由于生产发展所必须的原料与市场条件在该地区均不够理想,燃料供应又较困难,因此尽管该地区在工厂用地、用水、税收等方面的条件还比较有利,它也不可能构成区域发展优势,最多也只能通过发展它来提高区内水泥的自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