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实用性区域地理系统

本世纪 60 年代以后,全球性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粮食“危机” 等问题显得日益突出,诸如资源合理利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预测及定向改造以及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区域发展问题都摆在了地理学面前。客观上要求地理学在更高的层次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对这些问题予以研究。现代区域地理学在继承传统区域研究的基础上,正致力于此。

(一)现代区域地理学研究的特点

本世纪 50 年代以后,区域地理学一度衰落,主要原因是地理学分化与综合这两方面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但更为重要的是与区域地理学本身的弱点有关。不少地理学家断定,区域地理学若在理论深化与方法创新上取得重大进展,仍将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和其它专题研究的基础。事实上,现代区域地理学也正向这个方向努力。大多数地理学家主张区域地理学应以问题作为研究方向,研究发生在区域内部的特定的重要问题及对问题有影响的因素,要恢复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区域地理学,在保持传统区域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基础上,更新研究方法,注意区域的动态变化,将区域看成系统,用区域系统分析代替过去的单一假定,用动态研究代替过去的静态描述,用区域模式代替过去的文字概括,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代替单纯的定性描述,使区域地理研究趋向于经济化、系统化、定量化和模式化。经济化是指全面深入分析区域内自然条件、资源和优势的基础上,与特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衔接,实现自然与经济真正的综合与完全综合;系统化是指应用系统观点与系统工程方法进行区域综合与开发研究,其最终目的是在区域经济发展总目标下,求得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定量化是指应用计算机和遥感技术手段,对复杂的区域系统进行综合研究,使定性和定量研究寓于统一的辩证体系中,共同揭示区域的内在作用机制和本质规律;模式化实际上是对区域开发的模拟,是现代区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区域功能和组织联系,建立各种区域开发模式,并将过去的静态描述过渡到动态研究,预测区域发展的趋势。最终还要求在发展战略、发展政策上提出建议。可以说, 这些研究趋势代表着以认识宏观地域差异为主的地理学发展阶段的基本结束。新的区域综合与开发研究成为现代区域地理学的主题。

(二)现代地理思维模式下的实用区域地理系统

传统地理学的思维模式是以观察材料和事实为基础,从相互联系中去认识和阐述规律、概括理论,属于经验归纳型综合。其缺陷是局限于表象的、静态的描述,综合研究的成果水平较低,与传统地理学相比,现代地理学有更强的整体观念,更多的从系统整体出发,注意发展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互相补充,辩证统一;综合的内容更加广泛, 包括空间与时间、质量与数量、静态与动态、内部与外部、自然和人文等方面,深入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动态演变过程;综合的方法更具有逻辑性和精确性,多通过结构分析、功能评价、过程监测与动态预测等途径来解决。

与此相应,现代区域地理学也不断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武装自己,建立了一套有别于近代区域地理学的实用体系。

1、区域综合分析系统

区域多要素综合、动态与静态综合、微观与宏观综合是现代区域地理学积极探索的领域,一方面注重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另一方面,也注重与相邻学科的结盟,共同完成有关区域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大多数区域地理问题也都具有综合性质,对它的研究,停留在认识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是远远不够的,而主要是给区域发展提供决策方案而导向经济。例如热量水分平衡是地表自然界物理过程的重要研究领域,从自然地理学角度来看,可将其分解为能量平衡、水分平衡等,还可以再细分为蒸发、土壤水分动态研究等。但从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则需要把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作为有机整体来探讨其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规律。如从整个地理学角度加以综合,又可与农业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密切联系和衔接起来。现代城市地理研究也较好的体现了这种区域综合分析的趋势,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区域和系统的高度上,分析城市现状、特点和条件,预测城市发展远景,提出规划建议。主要研究内容有:

(1)城市的特殊地理环境,包括城市气候、城市地貌、城市水文等等;

  1. 城市的职能与分类;(3)城市化的类型和区域差异;(4)生产地域综合体和城市集聚作用;(5)城市系统的建立,中、小城镇的发展与大城市的控制;(6)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分等定级与土地利用;(7)城市发展与人口分布、人口移动;(8)城市化预测;(9)编写城市志,编制城市图。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城市地理研究与生产综合体研究关系密切,往往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同时进行。在研究方法上则广泛采用经济数学方法和制图技术,对城市有关方面进行数量评价和计算。编制各种数学模式,对城市及城市系统的发展状况进行动态模拟,从而预测城市及整个城市系统的未来发展。此外,像区域开发与规划研究都具有综合属性,需要在分析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兼顾自然、社会、 经济效益,将各方面有关知识综合起来加以应用,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利弊权衡,做出综合评价,以得到最佳设计和规划方案。如我国的京津唐地区发展规划等。

2、区域论题研究系统

近代地理学后期,美国著名地理学家 R.哈特向提出了“⋯⋯应着眼于区域特征去展开研究工作” 的“论题地理学”的思想,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区域范式一直主宰着整个区域地理研究。到了现代地理学时期,随着人们对区域地理学的冷落和对区域地理非议的出现。“论题研究”又重新为地理学家所关注。所谓“论题研究”是在全面研究区域的基础上,选择区域内反映区域特点的人地关系方面的若干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集中阐明某一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有关因素,以及如何促使它向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它可以避免单纯罗列现象,堆砌资料的纯描述。

论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纵深发展。它首先要求对区域内部的人地关系诸方面有全面的了解,然后抓住统管整个区域特点的几条地理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深入研究。以说明部门地理说明不了的本质联系。日本地理学家协会向廿四届国际地理大会提供的《日本地理》基本上是以论题研究为形式的区域地理著作。

论题研究方向,不仅是区域地理学的新动向,也是现代许多学科的研究

趋势。因此以论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区域地理学在研究人地关系中,必须与兄弟学科相互交流,在为社会,生产实践服务的同时,发展和更新自身的理论与方法。

3、功能区域与设计区域系统

传统地理学的区域描述工作是建立在区域差异和地域分异基础上的。有关区域划分的研究也是按等质区域的思想进行的,即用一个(或一组)自然或经济指标进行划区,在同一区域内对某一指标来说是相对均质区域。无疑这种思想对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发展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到现代地理学阶段,这种均质区域的划分工作仍在继续。但越来越多的趋向于功能区域。着眼于区域结构功能的研究。区域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结构功能的联系。如流域系统的治理与开发问题,首先必须将流域上、中、下游,河流两岸的上、中、下坡,台地、阶地及河漫滩等看成是具有不同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系统的组成部分,分析这些部分间的自然联系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确定各部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联系环节与途径。假如流域的中、上游或分水岭及斜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必 然影响整个流域,若对此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与控制,也会使整个流域得到调节。这就是根据区域功能联系原理,通过控制局部达到整体调节的异质空间思想。再如流域之间的调水问题,首先就要查明有关流域内水资源分布和需水情况,把水资源盈余和匮乏的地区结合起来考虑,根据它们之间的功能联系,重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这类例子在经济地理学中也俯拾皆是,如以城市为中心的结节区也属于这类区域,对此的研究是区域地理现今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近、现代区位理论的发展就体现了这一方向。

设计区域是区域研究的终极阶段,它主要根据人类与自然合作共同创造新的未来的观点,设计和建立人与环境相谐调的理想区域。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区域研究力量已转移到这一领域。例如西欧、美国、日本的城市化恶性扩展,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尖锐,又如英国地狭人稠、粮食严重不足,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始终是个严峻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重新设计区域予以解决。法国 1965 年制定的大巴黎的新规划就是典型例子。该规划针对以巴黎老城区为核心的同心圆辐射状发展模式的弊端(即使多层圈包围的巴黎有“窒息”的危险,而且造成交通拥挤等)。以区域观点重新设计了区域发展规划。确立了两条新的原则:一是终止对城市中心有窒息危胁的同心圆辐射状发展模式,代之以与区域主要自然轴线相平行的线状发展;二是建立有吸引力的新城镇,这些新城镇不再是过去那种仅供巴黎人居住的巴黎附属区,而是可以容纳 30~70 万人生产和生活的新场所。计划在塞纳河两岸兴建八座新城镇,以及沟通全区联系的公路和地下铁道(见图 5—5)。现在,除规划中个别部分有所变动外,基本朝着规划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