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业社会阶段

工业化的兴起和工业快速增长,使得工业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由于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区域中区位最优越的地点(资源蕴藏丰富、交通方便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地点)得到开发,产业开始在这些最优区位的集中,导致了区域人口、资源、资金的向心运动,逐步形成中心城市,集聚效果日趋明显。交通线路得到改善,集聚区域不断扩大,区域中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增强,尤其是最佳区位与其他节点的作用明显增大,节点等级体系极不完善, 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差异最明显。我国中、西部地区基本上处于这一发展时期。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心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区域的扩散功能不断增强,逐步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一时期,生产力布局的“轴”化趋势更加明显,交通线网逐步密集。由于集聚不经济的制约,中心城市的某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区域内中、低层次的节点转移和扩散,中间等级的节点迅速兴起,并沿主要交通线形成产业带,区域中各节点相互作用加强,等级扩散机制开始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开始缩小。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基本处于这一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