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域地理规划与地理熵

地理熵是对区域地理规划对象——区域系统有序程度的量度。区域系统的地理熵越大,其有序程度就越低,地理熵越小,其有序程度就越高。按照系统理论,区域地理规划的实质就是高度有序的主体(规划组织)向有序度较低的对象系统(区域系统)输入负熵流(规划与决策行为),使其有序度提高从而得到改造的过程。

那么,区域地理规划向对象系统(区域)输入的负熵流是一种什么形式呢?按照系统理论,这种负熵流主要表现为信息流。现解释如下:

按照信息原理,各种消息等概率出现时信源的熵的计算公式是: H=log2n(bit) (8·1·2)

n 为信源的消息个数。系统的有序度计算公式是:

H

R = 1-

m

(3·1·3)

H 为系统现时熵,Hm 为系统最混乱时的熵(最大熵),H/Hm 反映了系统的混乱程度,即系统微观状态的不确定程度。

信息对提高系统有序度的作用举例如下:

设有甲、乙、丙三个人在如图 8—1 所示的格子内占位,每个人只能占一个格子,每个格子只能容一人。如果三人均可自由占位,这样三个人的占位处于最无组织状态,则共有:A 3 =504 种可能的占位状态。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相同,均为 1/504。在这种最无组织的混乱情况下,观测者事先猜对实

际占位状态的可能性最小,即状态的不确定性最大,这时系统的熵为最大熵。

1

2

3

4

5

6

7

8

9

图 8 — 1

H1=Hm=log2504=8.93(bit) 系统的有序度 R1=0

倘若对三人的占位进行一定的限制,如给他们下一道命令 A(信息): “三人只能前后或左右成行。”这样三人占位就有了一定秩序,这时,三人占位共有:6×3!= 36 种可能状态,每种状态均以 1/36 的概率出现。这样, 系统由于输入信息 A,进行了一定的组织,系统状态的不确定性减小。这时系统的熵和有序度计算如下:

H 2 =log2 36=5.17(bit)

R = 1- H 2

m

= 0.42

若命令 B 进一步限定三人只能占据中间一排格子,这样只有 6 种可能的占位,其熵,有序度分别为:

H 3 = log2 6=2.58(bit)

R = 1 - H 3

m

= 0.71

如命令 C 规定甲、乙、丙三人分别占据 4、5、6 号位,这样只有一种状态可取,系统状态的不确定性消除,系统熵为 0,有序度达最大值 1。

上述实例表明,随着信息的不断输入,系统拥有的信息量逐渐增加,系统的熵逐渐减少,有序度逐渐提高。

区域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对其熵及有序度的定量研究目前尚不成熟,但通过区域地理规划对其输入信息形式的负熵流,使其有序度提高的原理与上述实例是一致的。区域地理规划通过对区域系统输入诸如经济、社会、生态等结构指标及城镇、交通、工业等布局指标的规划信息,实现了规划对象的有序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