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域地理规划内容、类型与目标体系

(一)基本内容

根据区域地理规划概念的界定,其基本内容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 确定区域内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发展规模与结构一般来说,产业发展规模与结构的确定是区域内经济、社会诸方面发展规模与结构的重点,首先, 可将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而可进一步细分为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采矿业、制造业、运输与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科技、教育等部门。

  2. 确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一般包括:人口与城镇的空间布局,农业、工业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等。

  3. 提出区域内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建立高质量的生态空间。

  4. 区域内重大建设项目的论证与确定本内容是上述三大

内容的深化和具体化。它一般包括:水源、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型工业建设项目和大型改造自然的工程等。

现以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负责制定的海南岛综合开发计划(1986 年)中“综合规划”报告为例,便可看出上述基本内容在具体的区域地理规划实践中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岛综合开发计划调查最终报告书》

第三卷 综合规划

  1. 序论(下略)

  2. 开发的现状和潜力(下略)

  3. 海南岛开发的课题、战略及目标的制定

3~1 海南岛开发的有关政策及环境

3~2 海南岛开发的课题

3~3 海南岛开发的基本目标及战略

3~3~1 基本开发目标

3~3~2 基本开发战略

3~4 生产部门开发战略及经济开发框架

3~4~1 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战略

3~4~2 经济开发框架

3~5 社会开发框架

3~5~1 人口框架

3~5~2 就业结构和农业、非农业人口框架

3~5~3 城市人口及农村人口框架

3~5~4 人材培养教育计划

  1. 空间开发战略及空间开发框架

4~1 空间开发大课题

4~1~1 如何对待资源分布不均的开发潜力

4~1~2 增加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4~1~3 摆脱均等分散型的发展模式

4~1~4 工业及城市聚集的形成

4~1~5 建设广域且有效的经济基础设施

4~1~6 自然环境的保护

4~2 空间开发的战略

4~2~1 空间开发战略的构成要素

4~2~2 港口、机场的战略性建设及形成开发据点城市

4~2~3 增加城市人口和形成地方核心城市的战略

4~2~4 工业布局的战略

4~2~5 大经济片的形成

4~3 空间开发框架

4~3~1 分县生产总值的中长期预测

4~3~2 分县人口的中长期预测

  1. 为实施计划要实施的项目

5~1 生产部门的开发项目

5~1~1 农业开发项目

5~1~2 工矿业开发项目

5~1~3 旅游业开发项目

5~2 基础设施开发项目

5~2~1 城市开发项目

5~2~2 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开发项目

5~2~3 水资源开发及治水、水利建设项目

5~2~4 能源开发项目

  1. 经济片开发计划(下略)

  2. 实施计划的措施(下略)

(二)类型

区域地理规划类型的划分标准较多,如:根据规划的基本性质,可分为整治性规划、齐发性规划和兼有整治和开发性质的混合型规划;根据规划的行政区域大小,可分为省级、市级、县级规划等。根据规划区域主导功能不同进行的类型划分,反映了规划重点内容上的差异,对确定规划思路有重要意义,现说明如下:

根据规划区域主导功能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如下类型:

  1. 城市地区规划它主要包括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和城市聚集区两个层次。前者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地区,后者如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城市聚集区、苏锡常地区、湘中城市聚集区等。

  2. 工矿地区规划这类地区是在开发利用某些矿产资源基础上形成并以某类工业为主导而发展的。如煤炭燃料动力工业地区(山西)、石油化工工业地区(大庆)、冶金工业地区(鞍山)等。

  3. 农业地区规划这类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国民经济中农业比重较大,有发展潜力。如、粮食基地区(江汉原平、三江平原)、畜牧业基地区(内蒙古、新疆)等。

  4. 风景旅游、疗养地区及自然保护区规划这类地区以旅游观光、休息、自然环境保护为主。如桂林旅游区规划,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规划等。

  5. 河流流域地区综合开发规划这类地区一般以水能、水运、水利开发为龙头,如红水河流域梯级开发综合规划,黄河上游梯级开发综合规划,三峡库区规划等。

  6. 海岸及海洋区域规划这类区域主要以海港海运、海洋资源开发为主, 如湄州湾地区规划等。

目前,在我国区域地理规划的实践中,还存在着由于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差异形成的两种类型,一类是国土规划,它侧重于区域空间布局的研究;另一类是区域综合发展规划,它侧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结构的研究。

(三)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对区域地理系统未来结构与功能状态的综合描述,是规划者对对象系统进行规划的直接操作对象。因此,确定区域地理系统的目标体系, 是规划工作的关键一环。区域地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状态特性,是由反映这些特性的指标所表现的,这些指标往往表现为一系列数值。由于区域地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因此,其特征难以用单一指标描述,而是由一系列指标综合描述,形成指标体系。对区域地理系统未来某一时刻结构与功能状态进行描述的指标体系,就构成了区域地理规划的目标体系。

区域地理规划的目标体系一般具有以下特性:

  1. 综合性区域地理系统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复合巨系统,目标体系要通过反映各子系统未来的状态,反映整个系统未来的综合状态。它一般要包括经济、社会、生态诸方面的指标;即要包括系统诸方面数量规模与结构方面的指标,又要包括空间规模方面的指标;同时即要包括绝对指标,又要包括相对指标。

  2. 层次性层次性是指目标体系应由对区域地理系统未来状态描述综合程度不一的多层目标构成。高层目标对系统的未来形态描述综合性强,应变能力强;低层目标对系统的未来状态描述具体,操作性强,但应变能力弱。目标体系的层次性是减弱规划的局限性特性的要求。目标体系一般可分为“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子目标层——详细目标层”等层次。

三、区域地理规划内容、类型与目标体系 - 图1

  1. 主导性不同的区域地理系统现实和未来状态都会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不同功能的区域类型。目标体系要反映不同功能(主导功能)区域类型的差异,即要突出主导功能在目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如城市地区规划与农业地区规划的目标体系应是有差异的。主导性决定了在区域地理规划实际工作中,其目标体系的确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上面给出《湘潭市 2000 年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规划》中的目标体系,以供理解目标体系的确定(见图 8—2)。具体目标层详见表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