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域地理界线

区域地理界线与地理区域是相辅相成的。后者是前者存在的前提,前者对后者则有鉴定意义。

(一)区域地理界线的概念

由于地理学者区域观念的差异,使得对区域地理界线的认识也不一样。在已查到的文献中,对地理界线进行总体概括的主要观点有:①地理界线反映了划分地理客体各组成要素的空间结构。界线是某一区域隐退其显著特征,同时给出另一毗邻区域显著特征的地带。在一个二维地理连续体中,界线代表一区与另一区的过渡带(V.Y.苏瓦洛夫,1983)。②地理界线是将地域单位加以区分的线或带,一般处于地理要素或地理综合体特征变化梯度最大的地段,按属性分为自然地理界线和经济地理界线两类⋯⋯(《现代地理学辞典》,左大康主编,商务印书馆,1990)。③地球表层空间内,被一个或一组地域要素相区别的地域单位之间的作用界面称为地理边界。其中地域要素称为划界因子,被划

图 5—3 东北经济区人地系统地域类型图

界因子区分形成的地域单位称为地理区(周巨乾,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2 年第 1 期)。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给出了地理界线的概念。如潘赛在其《世界政治地理》(彦屈远译,1975 年,世界书局)一书中,将

(国际)界线定义为“一条标明国家领土范围的界线”,B.Б.索恰瓦在《地理系统学说导论》一书中指出:“区域的界线乃是地理系统组集之间的界线, 同时也包括交错区(后者也是具有一定结构的地理系统)”。我国学者在长期从事自然区划基础上指出:“自然区划的界线是一条逐渐变化,宽窄不一的过渡带。这种过渡特征具有相对性”(赵松乔、杨勤业,1988)。我国大多数经济地理学家认为经济区的界线是比较模糊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带。

举凡上述诸种认识,尽管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定义地理界线,但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即都承认①地理界线是区分地域单位的线或过渡带。②界线是相邻区域的分异标志,又影响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界线具有一定的指标意义。从这些共识出发,可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区域地理界线的形成特点和主要功能。

(二)区域地理界线的形成特点

区域地理界线有多种存在形式,按界线性质可有自然地理界线和经济地理界线之分;按界线形态可有“线”型或“带”型之分;按区划划分方式可有区域区划界线和类型区划界线;按区域划分途径可有依均质性划分的界线和依结节性划分的界线;此外,还有清晰界线和模糊界线之分等。这些界线如果按形成特点又可分为天然界线和指标界线两大类。

1、景观界线的形成特点

景观界线是指自然界赋存的,具有自然屏障或分异意义的“线”和“带”。它本身不是按某些指标划分的,但它却有“指标”的含义。这类界线主要有山地、河流、地质构造线、植物、海洋等。例如秦岭,是我国自然区划的一条重要界线,它起着分异广大的亚热带和温带的自然隔离作用。但它却有“指标”的含义,是我国冬季 1 月份 0℃等温线,年降水量约 800mm 等值线,≥ 10℃活动积温 4500℃等值线。这些指标含义对自然区划指标的确定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我国自然区划的水分指标拟定中,就假定秦岭、淮河线为亚湿润/湿润的界线,并命这里的干燥度为 1,求得参数为 0.16。用 0.16×∑

≥10℃积温/同期降水量来计算我国的水分情况。再如,在云南省植物分区中,依据碧罗雪山的空间阻挡作用以及其东西两侧气候干湿条件迥异引起的植物区系发展控制作用,将碧罗雪山脊作为滇西峡谷区与东喜马拉雅区系边界。另外,这类界线有时也做为行政界线而存在。如中国和朝鲜就是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的。

指标界线是区域地理界线的重要形式,可以说,任何区域地理界线都有指标含义。一般把依据某些反映客观区域特征的指标划分的界线称为指标界线。在指标选取上,一般要求其具备地理学的对地域分异及变异特征的正确、有规则和合理的描述与解释的基本功能。但不同形式区域划分形成的界线又有自己的特点。如自然地理界线主要是按均质性划分的界线,它主要考虑区域内的相似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在具体划分时,它主要着眼于被划分客体的整体性分异,这就是水、热气候指标成为全国性或大区性划分指标的重要原因,所划分的界线也依这些指标的大范围变动而变动,因此,自然地理界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经济地理界线主要是按结节性划分的界线(不完全是),如经济区界线,它主要是根据经济中心的空间影响有界而划分的,依据相邻经济中心的职能作用范围而定,显然,在两个经济中心之间必然存在一个经济影响作用相互交接、相互趋近的地带,并通过这个地带,经济中心的影响作用在两个经济中心之间转移,构成经济中心之间的地域分布。从理论上讲,经济区界线的形成主要是确定相邻经济中心作用的均衡点,它可以通过人口、工业产值、货物周转量及空间距离等指标求得。受经济中心强弱变化的影响,均衡点的位置常常发生变化,所以,同自然地理界线相比,经济区界线是易动的和模糊的。

(三)区域地理界线的功能

研究区域地理界线的功能,必须将它作为区域形成的重要因素予以认

识。考察其对于分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从这点出发,可以看出区域地理界线不仅具有分割毗邻区域的分离功能(也称屏障功能),还具有充当区域之间接触纽带的接触功能。

1、分离功能

区域界线的分离功能在于把区域形成作用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通过所划范围内的集聚过程来加强这种限制。与此同存在的生态隔离、地理隔离现象,有些就是区域界线的分离功能。如在云南红河河谷两侧,虽然占有相似的生态位和生境,但却分布着相异的云南松和思茅松,反映了不同生物区系控制的特定范围。所以我们认为,B.Б. 索恰瓦提出的区域核心概念 1) 对自然地理研究具有启示性意义。相邻的区域核心都有各自的典型特征,核心向外,典型特征逐渐减弱,出现所谓的“交错区”,该“交错区”就起着分离不同功能区域的作用。社会经济地理学中,这种分离功能则更具意义, 它加强了经济区域之间的反差,在区域专业化形成过程中,它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在结点区域中,界线的屏障作用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比区域核心更为显著。(如图 5-4)。区域核心 A 和 B 沿着 A-B 路径相互作用。界线 M-M'在核心点的屏障作用等于 0。但在区域的外围地区如 a 点和b 点,其与毗邻区域核心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循着:a—A—B 和 b—B—A 的路径,这样沿 a 到点 B 路线的距离远远大于两者的直线距离。因此对于区域 A 和 B 的周界地区,界线的屏障功能达到了最大值。例如,由 a 到 b 的旅行, 就必须走 a—A—B—b 的路径。图 5—4 结点区域的界线屏障功能其它经济联系也同此理。

图 5—4 结点区域的界线屏障功能

2、接触功能

区域界线的接触功能在于沿着界线形成的反差,构成各种跨界交换的基础。按系统论观点,区域界线除具一种指示鉴别意义外,区域系统的开放性又使它具有促进区域间相互联系的作用。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可以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越界交换形式来描述。这种交流可能出现于整体界线上,或者通过某种通道在界线上的“突破点”出现。第一种交换类型在均质区域中较为典型,如城市区域不同功能区物流、人流、资金流、交通流等的交换。第二种交换类型在结点区域较为常见。如位于边境地带的各个国家的地区, 其经贸往来(物流、人流、资金流等)只能在口岸、互市贸易区进行。自然地理的这种接触功能,一方面表现在大气循环、水分循环等的宏观跨界交换。另一方面表现在生物景观地球化学元素的跨界交换。

需要指出的是,区域界线的分离功能和接触功能是辩证联系的。当区际交流开始出现时,分离作用表现为对“流”的反射和过滤,当交流实现时, 界线的分离作用又因“流”的交换而减弱。这一点在我们分析各种地理区域结构的形成、演变及区域间的相互作用时,应给予特殊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