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域是区域地区学研究的核心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层一个片段。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区域概念的争议在于它是客观存在或主观认识?

按上节所指出的地理圈的不均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地球表层难以找到性质或功能绝对相同的地段,因而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然而,地域差异不等于区域之间的差异。因为差异不表示地表空间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也不表示特定性质或功能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区域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是人们划定的,例如亚洲、中国、东北区等范围或界线。区域的特定性质或功能,也是根据人的主观愿望去发现的,例如我国柑桔适宜栽培区、沿海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等。由于人们多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去划区域的范围界线,所以也有人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这样一来,区域是否可以主观地任意划分?回答又是否定的。因为区域的划分是建立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上,例如深圳之所以被划为经济特区, 原因在于深圳与内地邻区在发展开放性经济的特定功能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区域的概念可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它既有客观存在的地

域差异为基础,又因人认识上的差异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区域地理学研究任务之一,就是设法减少这种主观性。

(二)区域的构成和分类

区域构成指的区域所反映出的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按照詹姆斯的看法,区域构成要素可分为基本要素和衍生现象二类。基本要素是由位置、距离、方向、范围、组成,形成等构成,衍生现象则包括类型、循环、扩散、演替等方面。

按划分标准的不同,区域可分为各种类型: 1、按区域性质,可分为:

自然区域: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依照一定的目的去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定性质而划分出来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经济区域: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等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特定性质的生产地域综合体。

社会、文化区域:是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的特定性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2.按划分方式,可分为:

区划区域,也称区划单位:其中每一个具体单位都具有空间的连续完整性,不能存在独立于该区之外又从属于该区域的单位,即区划区域遵循区域共轭性原则。

类型区域,也称景观形态类型单位:每一单位在地域上表现为分离的分布区,可以重复出现,穿插组合。它主要反映出某些地段的共性特征,而不是完整的或带有群体联系的个性特征。类型区域在区划区域的每个层次上都可以出现,并且常表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成为区划区域的基础。

  1. 按照区域内部分布状况可分:

同一区域:也称均一区域或同质区域。根据同质性特定指标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型分布,区内组合具有均一性。如地貌类型分区,植被类型分区, 人口密度分区,文化区等。

结节区域:又称功能区域或枢纽区域。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关系划分。具有和谐的内部结构组织,以一个焦点(结节)或焦点体系为中心,而其周围的地域通过一定的联结方式系结于焦点的地理区域。如以一个海港或商业中心的腹地构成的区域(经济区)。

  1. 按照区域内在的聚合和结构可分: 单相区:如坡度、农田。

多相区:具有密切关联相的或多或少的组合。如气候、土壤、农业、资源、自然和经济组合成的区域,农业区即是。

总和区:具有地理学研究中的内部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相的组合。

另外,还有按规模大小不同将区域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 不一而论。

(三)区域的特点

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地表任何区域都可与同等级若干区域共同组成更高一级的区域(最高级区域为整个地球表层区域);同时区域内部又可进一步划分出低一级的区域。各级区域间呈镶嵌关系。区分区域的等级是有意义的,因为不同级别的区域,其结构,内外部联系及相应的研究手段均

有所不同。如自然区域的自然区→自然地区→自然小区→景观→地方→限区

→相,工业地理区域(工业地域综合体)的工业基地→工业枢纽→工业城镇

→工业区→工业点等。

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别。哈特向给区域下定义时指出, “一个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 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由上可见,区域间的差异性其实是与区域内部的同一性并列提出的。一般说来,区域等级愈高,区域内部愈复杂, 同一性就小,差异性也愈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则区域本身简单,区内同一性大,差异也小。

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成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地球表层作为最大的区域,其内部各组分间是相互联系的。如由于气候的转暖,第四纪冰川退却,从而引起各大洋海面的升高和洋海的变化;在陆地上引起风化方式和成土作用的变化,以及植物和动物向极地移动等。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区域组分的相互联系还形成了区域的整体功能,这种功能不是组分功能的简单加合,而是高于其上的一种新功能。表现在区域间的联系上(物、能流动)。如一流域内的水土平衡,不只决定于流域气候或植被,岩性,而是决定于它们的共同作用。

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通常每一个区域的特征,在其中心区域典型地段表现最清楚、最完善,但到分区的边缘,其特征就慢慢地与相邻区域的特征融合起来,因此,地理学上的区域界线往往是一个过渡带, 具有模糊性。即使最显著的界线海岸线,也因潮水的涨落而变动。严格划定的国界。从漫长历史进程来看,也是变动的。可变性的另一方面,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另外,任何自然区划的指标数值总是根据一定的时间长度统计而来,若时间长度发生变化,统计所得数值就会随之不同,地理界线即会产生移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自然界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