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域地理效应对地理熵的贡献

根据第一章对熵概念的一般讨论可知,任何一个系统只在其内部结构渐趋复杂,又能从外界不断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时,其熵值就趋小。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区域地理系统,区域地理系统内部结构越复杂,从外界引入所需的物质、能量越多,向外输出不需要的物质、能量越多,其地理熵就越小,就越处于稳定状态。由此可知,探讨区域地理效应对地理熵的贡献,即是讨论区域地理效应对地理熵减过程的贡献。

边缘效应发生于区域的边缘,一般出现在区域之间的引力平衡点上,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城市集聚范围与城市集聚范围之间。边缘效应的出现。往往打破原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引力平衡,对于区域地理系统内部或区域地理系统之间的原有平衡来说,它是一种破坏势力,但另一方面,区域地理系统内部或区域系统之间的新平衡又以此为生长点,即它在打破原有平衡的基础上又为新平衡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例如,由于不同性质自然单元之间的边缘效应导致了人类活动在这一地段的集聚,打破了原有自然单元之间的平衡,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人类聚落,出现了人文地理区域, 开始时,由于地广人稀,各人类聚落或人文地理区域均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状况,继之,中心效应发挥作用,各人类聚落或人文地理区域自身的规模、功能不断扩大,使得人文地理区域之间产生新的边缘效应,边缘效应又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再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由于边缘效应的存在,使得区域地理系统内部或相互之间的平衡不断处于打破和建立的动态变化过程之

中,这一过程的循环往复,促使区域地理结构越来越复杂。边缘效应正是以这一过程使区域地理系统不断出现熵减过程的。

中心效应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区域地域空间某一地段不断聚集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中心效应的存在,使得这一中心处于不断地自强过程中,伴随这一过程的是中心所需的物质、能量、信息通过区域地理结构不断向中心聚集,更加加强了这一地段的中心效应,被加强了的中心效应更一步地引起物质、能量和信息向中心地段聚集,在这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地理系统内部聚集的物质、能量、信息越来越多,区域地理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因此,中心效应的存在同样造成区域地理熵不断减少。距离衰变效应对区域地理熵的作用与边缘效应和中心效应相反,多导致

区域地理熵增过程发生。因为距离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集聚、扩散的重要阻碍因素。但是距离衰变效应具有一定相对性,人们往往通过提高交通和通讯的现代化水平来缩短相对距离,减少距离摩擦系数,抑制地理熵增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区域地理效应与地理熵之间的函数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因此,我们在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地理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尽量扩大正效应,减小负效应,使地理熵处于不断地衰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