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地理结构的概念

我们居住的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着各种地域差异,人们在不断认识这些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在地球表面分出了许多个性不同、规模不等的区域,这些区域一方面由于在地球表面所处的位置不同,相互之间的方向、距离有异, 形成各自的个体特征;另一方面,它们相互之间又按一定的次序排列在地球表面,并处于密切的相互联系之中。深入一步考察,地球表面的各种区域不仅仅是一个空空如也的框架,区域内还充填着各种各样的地理事物,这些地理事物在区域内又以一定的方式、原则有秩序地组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共同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因而广义的区域地理结构既包括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组合关系及相互联系,又包括了特定区域内部的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狭义的区域地理结构仅仅是指特定区域内部的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和关系。本章所指的区域地理结构是广义的区域地理结构。

区域地理结构,是一个由不同种类的地理结构组成的多层次的结构体系。这一结构体系中包括了区域自然地理结构、土地类型结构、土地利用结构、交通通讯结构、城镇及居民点结构等等。其中区域自然地理结构提供了人类从事各项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对人类的活动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 区域自然地理结构是区域地理结构的基础,这正是区域地理研究往往从自然地理环境着手的根本原因。区域土地类型结构,是在区域自然地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了区内各种土地类型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分布格局,包括质的对比关系和量的对比关系。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是人类根据区域土地类型结构的特点,改造和利用后形成的各种土地类型之间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比之间的分布格局,也包括了质的对比和量的对比两个方面。我们平时所总结的“七山一水二平原”、“八山半水一分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等就是指的土地类型结构(前者)和土地利用结构(后者)。其中山地、水域、农田、道路、庄园等类型的差异和排列关系构成土地结构的质的对比关系,“七、二、一”等数字比例关系,构成了土地结构的量的对比关系。区域内的道路(铁路、公路、乡村小路)、航道、航空线和各种通讯线路的相互组合联结关系构成了区域的交通通讯结构,它们是区域内外物质、能量、信息交通的渠道。区域城镇及居民点结构是区域地理结构中的最高结构,不同规模、功能的城市、集镇及居民点是上述几种结构共同作用

的产物,城镇及居民点之间相互联结的方式和程度反映了其它结构的功能和效力。正是上述诸种结构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统一的区域地理结构。

区域地理结构处于不断地动态变化之中,因为各种地理事物均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反映这些事物空间格局和相互关系的区域地理结构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为我们把握和研究区域地理结构带来了实际困难。但是,另一方面,区域地理结构的动态变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的时期或时段,它又处于相对稳定之中,这就又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条件。

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来看,区域地理结构要维持它的有序性,必须输入能量即负熵流。输入的能量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太阳辐射能和来自其它区域的负熵流。因此,区域地理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它耗散能量、新陈代谢、维持稳定。

自从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的那一天起,区域地理结构就处在人类的不断改造和调控之下,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能力,不断地调控着区域地理结构,使之适应和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挥越来越多的功效。区域地理结构的可控制性是区域地理规划得以进行和实现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