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者胡佛胡佛

是在强烈的宗教影响下长大的,他的母亲是教友会的牧师。在母亲的指导下,胡佛 10 岁时就读完全部圣经。他当总统时曾到华盛顿公谊会教堂做礼拜。他认为教友会最重要的信条是“个人忠诚”。他不能接受绝对的和平主义。他认为在一切和平尝试失败后,战争是道义上情有可原的最后手段。他晚年时认为冷战是一种宗教性的搏斗。胡佛以其高尚的人道主义著称于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胡佛以高效率对受战争蹂躏的欧洲分配食品和其他救济物资。他曾在伦敦任协约国援救工作负责人,在比利时任救济委员会主席。美国参战后,任全国粮食署署长。1917 年至 1918 年他任美国食品管理局长时,提倡全国奉行“不吃面不吃肉日”,以节约供应品,支援战争。据说, 在义和团运动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胡佛在战乱中救出了一名中国儿童。多年以后,他政治上的支持者们想向报界公布这一戏剧性传闻。胡佛看了他们准备好的文稿,慢慢地把它撕得粉碎后扔到纸篓里。“你们不能把我说成是一个特迪·罗斯福”。他这样告诉他们。胡佛具有非凡的智力、充沛的精力、超人的效率。他工作努力,以身作则,讲求实效。他在萧条时期采取的措施比以往任何一位总统都多。但是长期积累的恶疾使他无法控制局势。再加之消极被动型的措施指导,使美国经济一直处于大滑坡中。

一天,前总统柯立芝走访白宫,胡佛向他概述了自己最近提出的促进复苏的措施。他说他弄不明白,为什么他努力的结果竟如此令人失望,为什么他面临的危机竟发展得如此迅速,如此猛烈。

“你别指望把一头公牛推向母牛,第二天就能看到一只小牛犊在田里跑。”柯立芝说。

“是的,我并没有这样想,”胡佛沮丧他说,“但是我期望有些令人满意的母牛。”

胡佛是个乐观主义者,但是其乐观又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一盲目性往往与他对问题的分析肤浅有关。

当胡佛 1929 年 3 月入主白宫时,正值股票行情旺市,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似乎在持续提高,广大国民的生活似乎将更为富裕。“贫民窟正在我们中消失。”1928 年胡佛兴高采烈地说,“在美国这片土地上,我们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最后战胜贫困⋯⋯在上帝的帮助下,贫困从我们这个国度被彻底消除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在大萧条时期,他在 1930 年 3 月还说:“一切证据都表明,失业问题冲

击的最坏结果,将在以后 60 天内过去。”两个月后,他还相信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