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佛教哲学

佛陀逝世以后,佛教内部就出现了分歧。其主要原因是,佛陀建立佛教之后,其教义和戒律都没有文字记载,都是通过口头传授给弟子的。他的弟子再口头传授给其他人。这样辗转口授难免有表述的差异和记忆上的差错, 对教义和戒律的产生错解和思想上的分歧是很自然的。另外,随着佛教的传播,许多富人、贵族和国王支持佛教,阿育王还把它定为国教,他们的思想要求也一定要渗透到佛教中来。由于大量的经济资助和政治支持,佛教及其教徒的经济政治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促使了佛教内部在思想上发生变化,逐渐偏离原始佛教的方向。印度佛教后期的历史,总的说来,是逐步摆脱恪守戒律而趋向瑜伽实践、玄学和神秘思辨的历史。由于商人和国王的大量资助,僧侣们不必为物质生活操心,他们可以远离生产劳动,这就创造了一种僧侣哲学专门化的条件。一部分哲学僧侣专心于学习、思考、讨论、争辩,使印度佛教哲学的高水平发展有了可能性。他们一方面发展自己的哲学观点,另一方面对异己的哲学观点进行越来越尖锐的批判,这就展开了各学派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一方面促使佛教派别进一步的分化,也使佛教哲学在斗争中发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