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代后期的印度哲学

从公元前 3 世纪的孔雀王朝到公元 6 世纪的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的奴隶制从极盛到衰落,封建关系形成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印度哲学也呈现出兴盛发展的局面。公元前 3 世纪,阿育王建立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他定佛教为国教,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原始佛教也逐渐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部派。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大乘佛教又分为以“空” 为本的大乘中观派和以“识”为本的大乘瑜伽行派,公元 4—5 世纪成为佛教的主流。不久,佛教在印度盛极而衰。

阿育王时,一边崇倡佛教,同时对婆罗门、耆那教等教派持宽容态度。公元前后至公元三四世纪,婆罗门教日趋复兴。在帝王召集的辩论大会中逐步取得优势,逐渐形成了数论派、瑜伽派、正理派、胜论派、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六个“正统”哲学体系,与“非正统”的顺世论、耆那教、佛教,并称印度九大哲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