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尼弗尔行动

1968 年,前苏联一艘核潜艇在太平洋西北部爆炸,沉入洋底。

前苏联派出大批舰船搜寻了很长时间,始终未发现该潜艇的线索。但美国海军通过自己的高技术电子侦察系统,却掌握了该艇的准确位置。由于该艇上还载有完好无损的三枚核弹头,美国政府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要把这艘潜艇打捞上来,以便研究苏联核潜艇和核导弹,以及其他各种装备的奥秘。打捞任务交给了美国中央情报局,行动代号为“贾尼弗尔行动”。

潜艇沉没在 3000 多米深的海底,重约 4000 多吨,又载有核弹头,非常危险。组织这样大规模的打捞行动,很容易被前苏联发现,引起麻烦。为了掩人耳目,中央情报局和美国休斯矿业公司秘密商妥,由休斯公司以勘查和开发海底锰矿为名,实施打捞行动。为此,休斯公司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载重为 36 万吨的巨轮,代替通常使用的浮船坞。巨轮尾部拖着一个相当于足球

场大小的浮体,下面装有为打捞行动专门设计的爪钩,由巨轮和浮体上的精密电子仪器操纵。一切准备就绪后,又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棘手问题:如此庞大的家伙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于是,不得不决定进行漫长的航行,绕过合恩角进入太平洋。

直到 1974 年 6 月,“贾尼弗尔行动”才正式开始。为了躲避前苏联侦察卫星的侦察,中央情报局还请人制造了一个椭圆形巨盖,把整个浮体蒙起来, 以阻挡空中摄影。六辆大吊车在浮体下面夜以继日地工作。在潜艇周围的洋底,有大批的声纳装置、深海摄像机和磁探仪在为吊车充当耳目。打捞期间, 前苏联人一直被蒙在鼓里。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打捞人员终于成功地把潜艇捞起。整个打捞行动,前后共耗资 3.5 亿美元。但美国人从中得到的苏联的技术和军事机密则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美国人把“贾尼弗尔行动”视为 20 世纪最杰出的技术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