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52

物体作变速运动时,Δ 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Δs/Δt。当Δt 趋向零时,平均速度就趋向某一时刻的即时速度。本实验的第一、二、三、四种方法都通过图象外推法,得到即时速度(方法一从大的方向推,方法二从小的方向推,方法三是两个方向同时推)。第四、五两种方法介绍另一种测量即时速度的途径:使作变速运动的物体,从某一点开始作匀速运动,它作匀速运动的速度,就是该点的即时速度。

方法一

原理 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其位移∆s = v0

Δt + 1 aΔt 2,两边都除

2

以时间Δt,可得v = v0

  • 1 aΔt。取不同的时间间隔Δt,可测得一系2

列不同的v。作v − Δt图,并作线性处理推到Δt = 0处,即可得到当

∆t趋向零时v的极限值,就是该时刻的即时速度v。

器材 气垫导轨,数字毫秒计,气源等。

操作
  1. 在气垫导轨的单脚下垫上一块垫块,在导轨上放 A、B 两个光电门,在导轨高端固定好定位杆,并在滑块上装上挡光条(图 a)。毫秒计的功能选择开关用 s2

档,时间选择开关放在 1ms 档或 10ms 档上。

  1. 让滑块紧靠定位杆后由静止释放,毫秒计记下滑块从A 光电门到B 光电门的时间Δt,从导轨的标尺上读出A、B 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得到一相(Δt,s)的值。

  2. A 光电门位置不动,将 B 光电门离A 光电门的距离缩小一些,重复操作(2), 得到另一组(Δt,s)值。共重复 5—7 次。

  3. 计算出每次的平均速度v = s / Δt,然后以时间Δt为横坐标,

平均速度v为纵坐标,作出v − Δt图。将图线外推到Δt = 0处, 即可得到滑块经过A光电门时的即时速度ΔA。

  1. 取下滑块上的挡光条,换上最窄的一种挡光框(例如 d=1.00cm),毫秒计的时间选择开关放在最小档(例如 0.1ms 档),将光电门 B 拿下放在桌上。然后让

滑块紧靠定位杆后由静止释放,滑块经过 A 光电门时用毫秒计记下时间t,则滑块通过A 光电门时的即时速度vA=d/t。检验两种方法得到的vA 是否基本相同。

注意
  1. 从滑块上取下挡光条,换上挡光框时位置不能变。如果挡光框比挡光条宽,则应该将挡光框两个前沿的中间稍前一点对准挡光条的前沿(图b)。

  2.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每个距离可重复几次,重复的次数视数据一致性的好坏而定。

  3. 数据处理时只能将v − Δt图线作线性外推,而不能将v − s图

线性外推。理由是:因为Δs = v0

Δt + 1 aΔt 2 ,两边除以Δt,得

2

到v = v0

  • 1 aΔt,v与Δt成线性关系。v − v 2 0

= 1 aΔt,两边乘以

2

v,得到v2 − v

2 = 1 as。由此可见,v与s不成线性关系。2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52 - 图1

实例 某次实验数据如下:

s(cm)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 t1(s)

1.68

1.44

1.21

0.98 0.70

0.38

△ t2(s)

1.65

1.47

1.24

0.97 0.72

0.36

△ t3(s)

1.66

1.48

1.23

0.97 0.72

0.37

△ t4(s)

1.69

1.45

1.22

0.98 0.71

0.38

△ t5(s)

1.67

1.44

1.24

0.96 0.70

0.37

△t(s)

1.67

1.46

1.23

0.97 0.71

0.37

v(cm / s)

35.9

34.2

32.5

30.9 28.2

27.0

从上表最后一行可看出,滑块在不同的距离中的平均速度v是不一样的。以v为纵轴,Δt为横轴,作v − t图(图c),所得直线的

截距是 24.0cm/s,说明滑块经过光电门A 时的即时速度是 24.0cm/s。用线性回归法处理实验数据,常数项是 23.9cm/s。

将滑块上的挡光条换成两前沿相距 1.00cm 的挡光框,重新做实验,毫秒计显示的时间是 42.0ms ,可算出滑块经过 A 光电门时的即速度是

v = d / t =

1**.**00

0**.**0420

cm / s = 23**.**8cm **/** s。这与 v− t图线作线性外推得到的结

果基本相同。

方法二

原理 同方法一。

器材 斜槽轨道,简式计时器。

操作
  1. 先使轨道倾斜一个不大的角度θ(2°-3°),再调节电磁铁的位置,使钢球的前沿对准标尺上的 0 刻度。将光电门G2 放在标尺55.0cm 处,G1 放在标尺25.0cm

处。计时器放在光控计时状态(图a)。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52 - 图2

  1. 将吸放开关放在“吸”位置,让电磁铁吸住小球,然后将吸放开关扳到“放” 位置,钢球便依次通过 G1、G2 两个光电门,计时器记下钢球通过两个门中间的时

间Δt,从标尺上读出两个门之间的距离s,得到一组(Δt,s)值。

  1. G2 位置不动,将G1 与G2 之间的距离s 缩短 5cm,再重复操作(2),得到另一组(Δt、s)值。如此重复 5—7 次。

  2. 计算每次的平均速度v = s / Δt,然后以横轴表Δt(以钢球

经过G 2 的时刻作为零),以纵轴代表v,作出v − Δt图,将图线外推到Δt = 0处,即可得到钢球经过G 2 时的即时速度v。

  1. 取下光电门G1,将计时器的光控同步开关扳至“同步”位置。然后用吸放开 关 释 放 钢 球 , 计 时 器 记 下 钢 球 从 0.00cm 处 到 G2 所 在

    1. cm处的时间t。因为s = 1 at 2,所以a = 2s / t 2,又因为v = at,因此

2

v = **(**2s / t 2 **)**×t = 2s / t,即可算出v的值。检验两种方法得到的v值是否基本相同。

注意
  1. 为了减小计时的误差,实验中每一个时间应重复测量几次,取它们的平均值。根据统计规律,重复的次数可在 5—10 次中间选择。

  2. 在操作(1)、(2)、(3)中,G1、G2 两个光电门上透光孔的高度要相同,在

操作(5)中G2 的透光孔要与钢球的球心等高[详见实验 50 方法三注意(6)]。

只能用v − Δt图线作线性外推,不能用v − s图线性外推[详见

方法—注意(3)]。

实例 某次实验数据如下:

s(cm)

−30.0

−25.0

−20.0

−15.0

−10.0

△ t1(s)

−0.68

−0.54

−0.40

−0.30

−0.19

△ t2(s)

−0.66

−0.53

−0.41

−0.31

−0.19

△ t3(s)

−0.67

−0.54

−0.42

−0.29

−0.20

△ t4(s)

−0.66

−00.53

−0.42

−0.30

−0.20

△ t5(s)

−0.67

−0.54

−0.41

−0.30

−0.20

△ t(s)

−0.668

0.536

−0.412

−0.300

−0.196

v(cm / s)

44.9

46.6

48.5

50.0

51.0

从表中最后一行可以看出,钢球在不同距离中的平均速度是不一样

的。以v为纵轴,Δt为横轴(以钢球通过G 2 的时刻为零),作v − Δt 图(图b),所得直线的截距是53.9cm / s。说明钢球经过G 2 时的即时速度是53.9cm / s。钢球从0刻度处滚到G 2 经过的时间是2.06s,可算出

钢球经过G

时的即时速度是v = 2s / t = 2×55.0 (cm / s) = 53.4cm / s,

2 2.06

这与vΔt图线作线性外推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52 - 图3

方法三

原理 同方法一。

器材 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斜面,小车,刻度尺,纸带,钩码等。

操作
  1. 如图(a)装好实验装置。打点计时器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小车在钩码牵引下拖着纸带做匀速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点子(图 b)。由于纸带较长,所以分两段画,上面一段的最后一点p,就是下面一段的第一点。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52 - 图4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52 - 图5

  1. 用刻度尺测出 1 到 6 各点到p 点的距离 s1-s6,以及p 点到 7 到 12 各点的距离s1-s12。

  2. (3)

算出v1 = s1 / (6T),v2 = s2 / (5T),

v6 = s6 / T,以及

v = s1 / T,v8 = s8 / (2T), 0.020秒)。

v12 = s12 / (6T) (打点计时器的T为

以横轴代表时间Δt(以P点经过打点计时器的时刻作为零),

以纵轴代表平均速度v,作出v − Δt图,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

(即t趋向零时v的极限值),就是p点经过打点计时器时小车的 时速度。

1

2

3

4

5

6

△ t(s)

-0..120

-0.100

-0.080

-0.060

-0.040

-0.020

s(cm)

-7.82

-6.73

-5.62

-4.34

-3.02

-1.55

v(cm / s)

65

67

70

72

76

78

7

8

9

10

11

12

△ t(s)

0.020

0.040

0.060

0.080

0.100

0.120

s(cm)

1.66

3.42

5.22

7.21

9.23

11.41

v(cm / s)

83

86

87

90

72

95

实例 某次实验数据如上页表中所列。

从上表可以看出,小车在不同的距离中平均速度v是不一样的。以v为纵轴,以Δt为横轴,作v − Δt图(图c),所得直线的截距是80cm / s。说明当纸带p点所在位置经过打点计时器小车的即时速度是80cm / s。用线性回归法处理实验数据,常数项是80.1cm / s。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52 - 图6

方法四

原理 同方法一。

器材 长木板(长 180cm、宽 15cm)2 块,节拍器,钢球,木块等。

操作
  1. 将木板一端架在木块上,木块高度约是木板长度的 3%左右(图a)。把节拍器的频率调节成 2.0Hz。

  2. 在木板上端附近画一条线,使小球静止在画线处。听到节拍器某一次响声,立即释放小球,接着每听到节拍器响一声,就在木板边沿记下小球该时刻的位置(图b)。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52 - 图7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52 - 图8

测出1到6各点到第7点的距离s1,s2

s6 ,根据节拍的频率,

算出小球在这些距离中的平均速度v1,v2 v6 。

  1. 以时间Δt作为横坐标(取小球滚到第7点的时刻为零),以

平均速度v为纵坐标,作v − Δt图。将图线外推到Δt = 0处,即可得到v在Δt趋向零时的极限值,也就是小球在第7点处的即时速度v7 。

  1. 将第二块木板接在第一块木板的第 7 点处。第二块木板的接头处要削成斜口,使小球能平滑地滚到第 2 块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图c)。

  2.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52 - 图9再重复前述实验,当小球滚到第二块木板上后继续根据节拍器的声音,记下小球位置 8、9、10。测出 8、9、10 三点到第 7 点的距离s8、s9、s10。

  3. 以时间Δt 为横坐标(取小球滚到第 7 点的时刻为零),以小球相对第 7 点的位移s 为纵坐标,作 s-Δt 图。图线的斜率就是小球在第二块板上作匀速运动的速度,也就是小球在第一块板上滚到第 7 点时间的即时速度 v7。比较两次求出的v7 是否相同。

从表中可以看出,小球在不同距离中的平均速度是不一样的。以 v为纵轴,Δt为横轴(以小球通过第7点的时刻为零),作v − Δt 图(图d),所得直线的截距是1.1×102 cm / s。说明小球通过第7点时的速度是1.1×102 cm / s。用线性回归法处理实验数据,常数项是1.11×102 cm / s。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52 - 图10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52 - 图11

实验操作(5)、(6)得到数据如下:

s(cm)

55

109

163

△ t(s)

0.50

1.00

1.50

以s 为纵轴,Δ t 为横轴,作 s-Δt 图(图 e)。在图线上取两点p1(0.22,25), p2(1.74,189),可得到直线的斜率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52 - 图12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52 - 图13

k = (189 − 25) cm / s = 108cm / s, 1.74 − 0.22

这与v − Δt图线外推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

方法五

器材 滑轮,物理支架,秒表,刻度尺,铁架台,钩码,槽码,细绳,橡皮泥等。

操作
  1. 把滑轮固定在较高的物理支架上端,在跨过定滑轮的细两端各拴一个质量为 100g 的钩码m1 和m2。在 m1 下面粘一些橡皮泥来克服摩擦力的作用,使 m1 和m2 在获得一个初速度后能作匀速运动。利用铁架台在 m1 的正下方固定一个铁环 Z, 它的孔径比m1 大,但比槽码 m 小。在铁环上下两处各固定一个标志物 Q 和 K(如图),

用刻度尺测出Δs 和Δs'的长度。

  1. 在m1 上加上一个片状槽码后由O 点释放,系统便开始作奖加速运动。当 m1 和m 运动到A 处,槽码被铁环Z 托住后,m1 和 m2 又开始作匀速运动。用秒表记下槽 码 从 C 到 A 所 经 过 的 时 间 Δ t , 可 以 算出它在这段距离中的平均速度v = Δs / Δt。再用秒表记下m1 从A到B

所经过的时间Δt',可以算出m1作匀速运动的速度v = Δs' / Δt',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52 - 图14这个速度也就是m在A处的即时速度vA 。

改变Q标志物的位置,可看到槽码在AC中的平均速度v是不一

样的,但始终小于vA 。Q越接近Z,v就越接近v A 。

注意
  1. 定滑轮要挑选摩擦小,转动平稳的。

  2. 槽码的大小要适当,过小了运动不易平稳,过大了计时不易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