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平行力的合成

平行力是指在某一方向上的力。当物体受到平行力的作用处于相对静止时, 那么在某一方向上的合力为零并且各平行力的力矩之代数和为零。由于物体总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实验时研究的平行力方向都是垂直地面的竖直方向。计算力矩时的转轴原则上可任意取,但习惯上为了方便都是取有较多平行力作用的点为转轴。并且注意“臂”指的是转轴到力线间的垂直距离。

方法一

目的 验证同向平行力合成的法则。

器材 橡筋,轻质木杆,木板,钩码,刻度尺等。

操作
  1. 12 平行力的合成 - 图1将两根橡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方,另一端吊住木杆。在木杆上靠近两端的地方各悬挂一串钩码(即对木杆的作用力分别为F1 和F2),平衡后在木板上记下木杆的位置AB 和两串钩码的拉力的作用线P1、P2(图a)。

  2. 取下原来的两串钩码,改用一串钩码来代替它们(即对木杆的作用力为F)。反复调节这一串钩码的个数和它对杆拉力的作用线P 的位置,直至木杆的平衡位置仍在AB 时为止(图b)。

12 平行力的合成 - 图2

  1. 根据钩码个数,很容易看出

F=F1+F2;

用刻度尺测出P 到P1、P2 的距离s1、s2,可以看到

F·s1=F·s2。

这就是同向平行力合成的法则。

注意 实验中忽略了木杆所受的重力,因此尽量选用轻质木杆,同时钩码的个数适当多一些。

方法二

器材 弹簧秤,木板,轻质木杆,砂筒,刻度尺,黄砂若干。

操作
  1. 将两个弹簧秤的上端分别固定在木板上方,下面各悬挂一个内装黄砂的砂筒(图a)。平衡后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F1、F2 和它们的作用线P1、P2 的位置。

12 平行力的合成 - 图3

  1. 12 平行力的合成 - 图4取下砂筒,在两个弹簧秤下面悬挂一根轻质木杆,在木杆上悬挂一个砂筒。反复调节砂筒中黄砂的多少和它对杆拉力的作用线 P 的位置,直至两个弹簧秤恢复到原来的读数(图b)。称出这砂筒所受的重力F。

  2. 根据三个砂筒所受的重力,很容易看出

F=F1+F2;

用刻度尺测出P 到P1、P2 的距离s1、s2,可以看出

F·s1=F·s2。

这就是同向平行力合成的法则。

注意 实验中忽略了木杆所受的重力,因此尽量选用轻质木杆,同时砂筒中加黄砂的量适当多一些。

方法三

目的 验证反向平行力合成的法则。

器材 橡筋,弹簧秤,轻质木杆,木板,砂筒,黄砂,钩码,刻度尺等。

操作
  1. 12 平行力的合成 - 图5将弹簧秤和橡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方,它们的另一端分别吊住木杆的两端。在木杆中部悬挂一串钩码(图 a),平衡后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F1 和钩码所受的重力F2 以及这两个力的作用线P1、P2 的位置。再记下橡筋下端点的位置A。

  2. 取去木杆,弹簧秤和钩码,将砂筒悬挂在橡筋下端,逐渐向筒中加黄砂, 直至橡筋下端仍然到A 点(图b),用弹簧秤测出砂筒所受的重力F,并记下橡筋拉力的作用线P。

12 平行力的合成 - 图6

  1. 根据三个力的大小,很容易看出

F=F2-F1;

用刻度尺量出P 到P1、P2 的距离s1、s2,可以看到

F2·s2=F1·s1。

这就是反向平行力合成的法则。

注意 同方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