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本实验提供了五种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法。其中方法一、二根据运动过程中两个点的测量数据算出加速度,操作简便易行;后三种方法对整个运动过程进行多点测量,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均较高。

方法一

器材 气垫导轨,数字毫秒计,气源等。

操作
  1. 将气垫导轨调水平之后(具体调平方法可参考实验 58 方法二),在单支脚下垫上高度为H 的垫块。在导轨上 A、B 两处各放一个光电门GA 和GB,滑块装上最窄的一种挡光框,两前沿之间的距离为 d。数学毫秒计放在 s2 状态,时间选择

开关选最小的一档。

54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 图1

  1. 让滑块从光电门 GA 以上的任意位置开始滑下(初速不一定要为零),经过光电门 GA 和 GB 时,毫秒计分别记下挡光时间Δ tA 和 Δ

t B ,就可以算出两个挡光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A = Δt A ,v B = d / Δ

t B 。由于挡光框的宽度d相对导轨的长度来说非常小,因此可以认为vA 和vB 是滑块通过GA 、GB 两个光电门时的即时速度vA 和vB 。

从导轨的标尺上读出AB之间的距离s,即可算出滑块的加速度

a = ( v2 − v2 ) / 2s 。

B A

  1. 改变滑块的初始位置或初速度,重复上述操作;再改变GA 和GB 的位置, 重复上述操作。最后求出各次所得加速度的平均值,作为测量最佳值,并计算误差。

  2. 测量出垫块的高度H 和导轨两支承脚之间的距离L,所测加速度的理论值是a0=g·H/L。检验实验值和理值是否相等。

实例 某次实验中,挡光框两前沿之间的距离是 1.00cm ,垫块高度是2.00cm,导轨两支承脚之间的距离是 140.0cm,实验数据如下:

序号

s(cm)

△ t1(ms)

v1(cm/s)

△ t2(ms)

v2(cm/s)

a(cm/s2)

1

50.0

27.4

36.5

19.1

52.1

13.8

2

50.0

29.3

34.1

19.8

50.5

13.9

3

60.0

32.0

31.2

19.4

51.5

14.0

4

60.0

34.4

29.1

19.8

50.5

14.2

5

70.0

35.9

27.8

19.0

52.6

14.2

6

70.0

37.6

26.6

19.2

52.1

14.3

加速度的平均值

_

a + a

  • a + a + a + a

a = 1 2 3 1 5 6 = 14.1cm / s2

6

Δa = Δa 1 + Δa 2 + Δa 3 + Δa 4 + Δa 5 + Δa 6 cm / s2

6

= 0.3 + 0.2 + 0.1 + 0.1 + 0.1 + 0.2 cm / s2

6

= 0.2cm / s2

因此a = 14**.**1± 0**.**2cm **/** s2。理论值a

= gH = 9**.**79×2**.**00 m **/** s2

0 L 140**.**0

= 14**.**0cm **/** s2

可见,实验值在误差范围内与理论值相等。

方法二原理
  1. 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经过 t 时间后,位移是 s,则它的加速度 a=2 s/t2。

  2. 物体从A 点由静止出发,经过BC 的时间是t2,A 到B、C 的距离分别是s1

    和s2,则

54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 图2s = 1 at 2

1 2 1

s = 1 at 2

2 2 2

②式÷①式:s / s = t 2 / t 2,即t / t = 。

2 1 2 1 2 1

变换等式得

( t 2 − t 1 ) / t1 = − 1

设 t2-t1=t

③式代入①式得

a = 2

s1 (

t 1 = t (

− 1**)** 2 **/** t 2

− 1**)**

器材 斜槽轨道,简式计时器等。

操作
  1. 使轨道倾斜一个不大的角度θ,光电门 G1 放在导轨上。调整电磁铁的位置,使钢球被吸住时球前沿跟零刻度对准(图b)。计时器同步、光控开关放在同步档。

  2. 给计时器清零后,控制吸放开关释放钢球,计时器记下钢球从被释放到经过G1 的时间t。从标尺上读出 G1 的透光孔到 0 刻度的距离s,即可算出小球的加速度a=2 s/t2。

  3. 改变 G1 的位置,重复上述操作。最后求出各次加速度的平均值,作为测

量值。

  1. 在斜槽轨道上放两个光电门,计时器的同步、光控开关放在光控档,装置如图(c)所示。

54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 图3

  1. 给计时器清零后,控制吸放开关释放钢球,计时器记下钢球从G1 到G2 所经过的时间 t 。从标尺上读出 G1 、 G2 的透光孔到 0 刻度的

距离s 、s

,即可算出加速度a = 2 s (

− 1**)** 2 **/** t 2

1 2 1

  1. 改变G1 和G2 的位置,重复上述操作,最后求出各次加速度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
注意
  1. 计时器使用同步状态时,光电门的透光孔要与钢球球心等高。

  2. 计时器使用光控状态时,两个光电门的透光孔要等高[参阅实验 50

    方法三注意(6)]。

  3. 本实验的主要关键是s1 和s2 的测量,两个距离值尽可能相差得大些,才

能使实验的测得加速度值较为准确和可靠。

方法三

原理 在匀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公式s = v t + 1 at 2等式两边除以

0 2

t, s = v

t 0

  • 1 at,即v = v 2 0

  • 1 at。由此可见v − t图线是一根直2

线,它的截距是物体的初速度,它的斜率的2倍是物体的加速度。

器材 斜槽轨道,简式计时器等。

操作
  1. 使导轨与水平面倾斜一个不大的角度θ,将光电门 G1 放在标尺 10.0cm 的地方,将G2 放在标尺 30.0cm 的地方(图a)。

  2. 控制计时器的吸放开关释放钢球,钢球先后经过 G1、G2 两个光电门,计时器便记下钢球在两个光电门之间运动的时间Δt。从标尺上读出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得到一组(s,Δt)值。

  3. 每次将G2 向右移动 5.0cm,重复操作(2),直至 G2 移到 60.0cm 处。这样

可以记下 7 组(s,Δt)值。

54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 图4

以纵轴代表平均速度v = s / Δt,以横轴代表时间Δt,作

v − Δt图。用图解法(或线性回归法)求出图线的斜率k,钢球的加速度a = 2k。

注意
  1. 光电门G1 和G2 的透光孔高度要一样[详见实验 50 方法三注意(6)]。

  2. 为了提高计时的准确度,每个距离可重复测量几次。

  3. 因为计时器可有 0.01s 的计时误差,因此G1 和 G2 的距离适当地大一些,

    轨道倾斜的角度θ适当小一些,可减小计时的相对误差。

  4. 本实验也可用计时器的同步状态(用一个光电门)来完成。

实例 某次实数据如下:

s(cm)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 t1(s)

0.77

0.92

1.04

1.18

1.30

1.44

1.54

△ t2(s)

0.78

0.93

1.06

1.20

1.29

1.42

1.52

△ t3(s)

0.79

0.91

1.06

1.19

1.32

1.41

1.54

△ t4(s)

0.78

0.94

1.05

1.18

1.31

1.42

1.53

△ t5(s)

0.78

0.92

1.04

1.19

1.31

1.42

1.53

△t(s)

0.782

0.924

1.05

1.19

1.31

1.42

1.53

v(cm/ s)

25.6

27.1

28.6

29.4

30.5

31.7

32.7

以横轴代表Δt,纵轴代表v,作v − Δt图(图b)。在图线上取两点p1 (0.813,26.0),p 2 (1.50,32.4),求出图线的斜率

k = 32.4 − 26.0 cm / s2 = 9.3cm / s2

1.50 − 0.81

可以算出钢球的加速度a=9.3×2cm/s2=18.6cm/s2。用线性回归法得到的斜率是 9.27cm/s2。钢球的加速度 18.5cm/s2。从作图法和线性回归法得到的结果非常接近,但是加速度值的准确性还无法估计,所以要用多种方法测量,最后加以分析和组合,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

54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 图5

方法四

器材 打点计时器,带定滑轮的木板,小车,槽码,细绳,纸带等。

操作
  1. 如图(a)安装好实验仪器,释放后槽码拉着小车和纸带作匀加速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串点子,如图(b)所示(两个打圈的是同一个点)。

54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 图6

  1. 根据这条纸带,可以求出小车的加速度。下面介绍四种求加速度的方法。

54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 图7

纸带处理方法 1

①把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T=0.02s×5=0.1s)。测量出点0 到

点 5 的距离s1,点 5 到点 10 的距离s2,点 10 到点 15 的距离s3,⋯⋯一直测到s8。

②根据a1=(s5-s1)/4T2,a2=(s6-s2)/4T2,a3=(s7-s3)/4T2,a4=(s8-s4)/4T2,算出加速度的四个值,取它们的平均值a=(a1+a2+a3+a4)/4,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③ 求出加速度的误差:Δa1 = a 1 − a ,Δa 2 = a2 − a ,Δa 3 =

a 3 − a ,Δa 4 =

纸带处理方法 2

a4 − a ,Δa = (Δa1 + Δa 2 + Δa 3 + Δa4 ) / 4。

①测出第 3 点到第 7 点间的距离s1,可知第 5 点处的即时速度v1=s1/4T0(T0

是打点的周期);测出第 8 点到第 12 点之间的距离 s2,可知第 10 点处的即时度v2=s2/4T0;用同样方法可测出第 15、20、25、30、35 等点处的即时速度,v3、v4、v5、v6、v7。

②以 0 点的时刻为零,可知与 v1、v2⋯⋯、v7 相对应的 t1=5T0,t2=10T0, t3=15T0,⋯⋯t7=35T0。

③以纵轴代表速度v,横轴代表时间t,作出v-t 图。

④用图解法求出图线的斜率k,就是小车的加速度。纸带处理方法 3

①分别测量出从 0 点到第 5、10、15、20、25、30、35 个点的距离s1—s7。

②以 0 点的时刻为零,可知到第 5、10、15、20、25、30、35 个点的时间分别为t1=5T0,t2=10T0,⋯⋯t7=35T0(T0 为打点周期)。

③从0点到第5、10、15、20、25、30、35个点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v1 = s1 / t1 ,v2 = s2 / t 2 v7 = s7 / t 7 。

④以纵轴代表平均速度v,横轴代表时间t,作v − t图。

⑤用图解法求出图线的斜率k,小车的加速度a=2k。

54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 图8

纸带处理方法 4

①将纸带在 0 点,第 5、10、15、20、25、30、35 等点处剪开,并将剪开的纸带依次粘在v−t 图上(图c)。横轴每一个纸带的宽度代表 0.1s,纵轴每一厘米代表 1cm/s。

②将每条纸带上缘的中点连接起来,得到的一条直线就是v-t 图线。

③用图解法求出此直线的斜率,就是小车的加速度。

方法五

器材 阿脱伍德机,秒表,直流电源,开关,小砝码等。

操作
  1. 如图安装好实验仪器。A、B 是两个质量都是m 的砝码,C 是一个环形平台, D 是一个实心平台。

  2. 在B 砝码上加上质量为m'的片码(不能穿过C 的中孔)。切断电磁铁中的电流后,系统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B 经过C 时,由于片码被挡住,因此系统改作匀速运动(不考虑摩擦的影响),直到B 碰到D 为止。

54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 图9

  1. 从标尺上读出系统匀加速运动的距离s 和作匀速运动的距离d。用秒表记下系统作匀加速运动的时间 t 和作匀速运动的时间 t'。B 经过 C 时的即时速度v=(d-h)/t'(h 是砝码B 的高度),这样可以得到一组(t,v)的值。

  2. 将C 和D 向下移,增大 s 而保持d 不变。重复以上操作,可得到另一组(t, v)值。共需要 5—7 组(t,v)值。

  3. 以纵轴代表 v,以横轴代表 t,作 v-t 图,得一直线。用图解法求出直线的斜率,就是系统的加速度。

  4. 加速度的理论值是a=m'g/(2m+m')。检验实验值和理论值是否基本一致。

注意
  1. d 的值要取得适当,过小了会增大 t'的计时误差,过大了会增大摩擦带来的影响。

  2. 由于实验中未考虑摩擦和顶轮的转动惯量的影响,因此实值略小于理论值是正常的。

  3. 如果摩擦力的影响比较明显,可以在滑轮轴处加些润滑油或砝码 B 上预加一个抵消摩擦的砝码。

  4. 为了减小滑轮的转动惯量的影响,砝码质量应取得适当的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