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惯性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实验通常是通过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来显示物体的惯性的。惯性是一种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的量,应注意纠正速度快惯性大的错误观点。本实验方法一、二、三分别显示了固体、流体、气体的惯性。

方法一

器材 玻璃杯,光滑塑料片,乒乓球,木棒,纸条,小车,金属块, 木板,钩码等。

操作

  1. 在普通玻璃杯上,搁一块光滑的塑料片(或木片),塑料片上放一只乒乓球(乒乓球放在杯子的正上方,为防止乒乓球滚动,可在乒乓球下加一个小垫圈)。

  2. 用棒对准塑料片沿水平方向用力一击,可以看到塑料片突然飞出,乒乓球却安然地落在玻璃杯中。(图 a)

物体的惯性 - 图1

  1. 将盛水的茶杯放在桌上的纸条上。手持纸条的一端慢慢地拉动, 茶杯随纸条移动。如果迅速地将纸条抽走,茶杯安然不动。(图 b)

  2. 将金属长方体放在小车上,钩码用细绳通过定滑轮拉着小车作加速运动(加速度应大一些),当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金属长方体就越过小车表面向前运动(图 c)。

方法二

器材 瓷碗,小车,细绳等。

操作

将瓷碗内盛满水,放在小车上,突然急速拉动小车。碗内原来静止的水由于惯性,会向小车运动的相反方向泼出(图 a)。

物体的惯性 - 图2

  1. 拉着小车在桌面上作匀速运动,小车遇到障碍物而突然停止,碗中原来运动的水由于惯性,会向小车运动的前方泼出(图 b)。

方法三

器材 铁架台,铁杆,细线,自制圆锥形薄纸筒若干个。

操作

  1. 将铁杆水平固定在铁架台上,用细线将若干个圆锥形薄纸筒挂在铁杆上,高度相同。

  2. 用嘴沿着纸筒排列的方向短促地吹一口气(如图),可看到近处的纸筒立即被吹动,随后远处的纸筒也被吹动。这说明虽已停止吹气, 但被吹动的空气不会立即停止运动,它要依靠惯性继续向前运动。

物体的惯性 - 图3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依据的。理想实验是以真实实验为原型的推理思维的结果,是一种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思想方法。本实验方法一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做实验,推论到无限光滑的平面; 方法二用不同倾角的光滑平面做实验,推论到完全水平的光滑平面。两种方法都用了与伽利略相类似的推理方法。

方法一

器材 投影仪,自制伽利略实验演示仪等。伽利略实验演示仪制作方法

仪器由底盘、斜面导轨和控制器三部分组成[俯视图如图(a)]。底盘是一块 220mm 长、160mm 宽的有机玻璃,四边装有边框,四角装有调整螺丝。斜面导轨由 10mm 宽、150mm 长的三根木条组成,第一根木条上铺上毛巾,第二根木条上铺上粗布,第三根木条和导轨的表面都加工得非常光滑。三根导轨的左端装上等高的斜面,且平行地固定在底盘上。控制器由有机玻璃槽和抽条组成。在三根导轨的左边做一条槽,使有机玻璃抽条能在糟中抽动。制作 10mm 宽、120mm 长的有机玻璃抽条一根,在抽条上粘上三块磁性塑料,间隔距离与斜面导轨相同。把抽条放入槽中, 在抽条上、下的底盘上粘好档板,使抽条能在槽中自由抽动而不脱出。

物体的惯性 - 图4

操作

调整好投影仪的聚焦,把伽利略实验演示仪平放在投影仪上,上端适当地垫高一些如图(b)。

物体的惯性 - 图5

  1. 让小铁球被磁性塑料吸住后,拉动抽条把手,三只小铁球同时被释放。可以看到小铁球最后停在三根导轨上不同的位置,在毛巾表面上前进的距离最短,在粗布的表面前进的距离长些,而在光滑的导轨上前进的距离最长。推理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方法二

原理 将长 L 的气垫导轨的一端垫高 h(如图),如果不考虑阻力的作用,则滑块下滑的加速度 a=g·h/L。逐步减小 h,a 也将逐步变小, 作出 a-h 图,图中得到的是一条直线(因为 a∝h)。如果这条直线经过原点,即可推理得到结论:当 h=0,即滑块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滑块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物体的惯性 - 图6

器材 气垫导轨,数字毫秒计。

操作

(1)分两步将气垫导轨调平[详见实验 58 方法二操作(1)、(2)]。(2)在单支脚下垫上高度为 h(例如 6.00cm)的垫块。让滑块从导轨

的单脚端滑向双脚端,毫秒计记下滑块经过两个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 t1 和 t2。如果挡光框两个前沿之间的距离是 d,则可认为滑块经过两个光电门时的即时速度分别是 v1=d/t1 和 v2=d/t2。从标尺上读出两个光电门

之间的距离s,则滑块的加速度a = (v2 − v2 ) / (2s)。

2 1

  1. 垫块的高度 h 不变,改变滑块滑行的初速度或初始位置,再重复测量两次加速度,将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 a。

  2. 将垫块的高度 h 减少 0.50cm,重复以上操作(2)和(3),直至垫块的高度减到 3.00cm 为止。

  3. 用线性回归法求出 a-h 直线的截距 b 和截距的误差△b。如果 a- h 直线经过原点(即 b〈△b),则可以认为当 h=0 时,滑块的加速度 a=0, 即滑块作匀速直线运动。

实例 某次实验数据如下:挡光框宽度 d=1.00cm,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 s=75.0cm。

序号

垫高

(cm)

t1(ms)

t2(ms)

v1(m/s)

v2(m/s)

a(m/s2)

a(m/s2)

1

6.00

27.9

11.3

0.358

0.885

0.437

0.437

24.1

11.0

0.415

0.909

0.436

25.3

11.1

0.395

0.901

0.437

2

5.50

25.9

11.6

0.386

0.862

0.396

0.398

26.2

11.6

0.382

0.862

0.398

24.4

11.4

0.410

0.877

0.401

3

5.00

26.0

12.0

0.385

0.833

0.364

0.364

25.7

11.9

0.389

0.840

0.370

26.2

12.1

0.382

0.826

0.358

4

4.50

31.1

13.0

0.322

0.769

0.326

0.330

29.1

12.8

0.344

0.781

0.328

27.2

12.5

0.368

0.800

0.337

5

4.00

29.4

13.6

0.340

0.735

0.283

0.289

33.0

13.7

0.303

0.730

0.294

28.6

13.4

0.350

0.746

0.290

6

3.50

31.6

14.4

0.317

0.694

0.255

0.253

34.5

14.7

0.290

0.680

0.253

35.5

14.8

0.282

0.676

0.252

7

3.00

35.8

15.7

0.279

0.637

0.218

0.217

34.7

15.6

0.288

0.641

0.219

37.2

15.9

0.269

0.629

0.215

用线性回归法拟合出 a-h 直线,截距 b=-0.00071m/s2 ,△ b=0.0031m/s2,相关系数 r=0.998。因为△b〉丨 b 丨,说明 a-h 直线过原点,因此可以认为当 h=0 时,滑块的加速度 a=0,滑块作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

(1)、(2)同实验 58 方法二。

(3)垫块的高度 h 不要减少到太小,因为当 h 很小时,空气对滑块的阻力和气垫导轨残存的摩擦力会变得明显起来。

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本实验讨论一个物体的质量不变时,它的加速度 a 和它所受的力 F 之间的关系。方法一、二、三只比较了两种情况,优点是可以抵消一部分系统误差。方法四作了更全面的讨论,并且用线性回归法来证实 a 与 F 成正比。

方法一

器材 带有定滑轮的木板,铁架台,小车,滑轮,钩码,大号铁夹, 米尺,细绳,粘泥等。

操作

用 5 个铁架台将两块木板架起,(如图)。由钩码和两个动滑轮组成动力系统,如果不考虑滑轮本身的质量,拉小车 B 的力是拉小车 A 的 2 倍,即 F1:F2=1:2。每辆小车后面拖一根细绳,绕过木板后竖直下垂被一固定在桌面上的大号铁夹夹住。

物体的惯性 - 图7

  1. 用粘泥将两辆小车的质量调整得完全一样,用小车后面的细绳将小车拉到木板右端后用铁夹夹紧细绳,使小车静止。

  2. 在小车的起始位置做上记号,然后松开铁夹,两小车便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过适当的时候,再夹住铁夹,使小车停止运动。

(4)测量出两小车运动的距离s 和s ,可由s

= 1 a t 2,s

= 1 a t 2

1 2 1

2 1 1

2 2 2 2

式相除得 s1:s2=a1:a2。如果测得 s1:s2=1:2,可知 a1:a2=F1:F2。(5)改变动滑轮上所挂的钩码的质量,重复以上实验,可以得到相同

的结论:小车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

注意

  1. 要选用轻而且转动灵活、稳定的滑轮。

  2. 大号铁夹的弹力要强一些,以免细绳在里面打滑。

方法二

器材 小车,电磁铁,小灯泡,微动开关,砝码盘,细绳,砝码, 米尺,低压电源等。

操作

用木板,小灯泡和微动开关制成两个碰撞指示器(图 a),使小车撞到木板后,小灯泡会发亮。

物体的惯性 - 图8

  1. 如图(b)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小车上粘贴一块软铁,以使小车能被电磁铁吸住。

物体的惯性 - 图9

  1. 将两个砝码盘中都装上 20.0g 砝码,两个碰撞指示器固定在离电磁铁一样远的地方。释放小车,观察两辆小车是否同时到达碰撞指示器。如有先后,可用粘泥调整两个车的质量,直至两个碰撞指示器的小灯同时闪亮为止。

  2. 在 a2、b2 两个砝码盘中分别放 20g 和 40g 砝码,将碰撞指示器 b1 固定在靠近定滑轮处,反复调节碰撞指示器的位置,直至控制电磁铁释放两小车后,两灯同时闪亮。

  3. 测量出碰撞指示器 a1 离小车前沿的距离 s1,可得 s1:s2=1:2,

即 s1:s2=F1:F2。

改变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比,重复以上实验,可得到同样的 s1: s2=F1:F2 的结论。因为小车是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的,有

s = 1 at 2,而t = t ,所以,a :a = s :s = F :F ,即小车的质量相

2 1 2 1 2 1 2 1 2

同时,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的力成正比。

注意

  1. 为了不使学生产生错误的概念,实验中要说明用砝码的重力作为对小车的拉力是近似的。

  2. 若没有恰当的电磁铁,可用两根细绳牵住小车,实验时只要同时释放即可。

  3. 因为在实验中未考虑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因此要尽量选用麻擦力小的小车。

方法三

器材 带有滑轮的木板,打点计时器,小车,滑轮,铁架台,细绳, 钩码等。

操作

装置与方法一相似,但在两块木板的后端安装两个打点计时器

(如图)。

物体的惯性 - 图10

  1. 将两辆质量调整得完全一样的小车,拉至木板尾端后释放,动力系统拉着两辆小车作匀加速运动,打点器在纸带上打出一列点子。

  2. 从两条纸带上测量出两辆小车的加速度(具体方法可参阅实验 54

    方法四)。a1 和 a2,可得 a1:a2=1:2。

  3. 观察动力系统,可知

    F1:F2=1:2。所以,a1:a2=F1:F2,即加速度和力成正比。

注意

  1. 因小车与纸带都有摩擦,因此动滑轮下挂的钩码应适当地重一些。

  2. 如果摩擦力很明显,可以预先将木板的尾端架得略高一些,使小车在不受拉力的情况下能拖着纸带匀速前进。

方法四

原理 本实验用线性回归法来证明两个量成正比。方法如下:

将 x、y 两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求出回归直线的截距 b、截距的误差△b 和相关系数 r。如果 r 达到线性关系显著的标准,即证实 y 与 x 成线性关系;如果同时还有 b〈△b,说明回归直线经过原点,就可证实 y 与 x 成正比。

附:线性关系显著的标准(详见基础篇第 60、61 页)

n

3

4

5

6

7

8

9

10

11

r

n

1.000

0.990

0.959

0.917

0.874

0.834

0.798

0.765

0.735

2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r

0.708

0.684

0.661

0.641

0.623

0.606

0.590

0.575

0.561

器材 带滑轮的木板,弹簧秤,小车,打点计时器,滑轮,细绳, 铁架台,钩码等。

操作

如图安装好实验器材,悬挂动滑轮的两根绳子要竖直。在不考虑动滑轮的转动惯量时,弹簧秤的读数就是拉小车所用力的大小。

物体的惯性 - 图11

  1. 将小车拉至打点计时器附近,接通打点器电源后释放小车。当小车作匀加速运动时,从弹簧秤上读出拉小车的力 F。

  2. 取下小车后面的纸带,从纸带上测量出小车的加速度 a(具体方法可参阅实验 54 方法四)得到一组(F,a)值。

  3. 改变挂在动滑轮下的钩码的质量,重复实验操作(2)、(3),可测得不同的 F 值和 a 值。共测出 6 到 7 组(F,a)值。

  4. 用线性回归法证实 a 与 F 成正比。

注意

  1. 要选用表面性质比较一致的木板和转动灵活、稳定的滑轮,以便使弹簧秤的读数比较稳定。

  2. 如果木板和打点计时器对小车的摩擦比较明显、可在板尾端填上适当高度的小木块,使木板形成一定的倾角。前后移动小木块的位置, 使小车在不受拉力的情况下能拖着纸带匀速滑下。此时可认为小车受的阻力得到了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