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测定重力加速度

本实验介绍了五种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做好实验的关键是减小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t/t,方法一、二采用电子计时的方法以减小△t, 方法四、五采用累积的方法以增大 t。实验中要适当选择物体运动的距离s,过短会使△s/s 增大,过长则会增加空气阻力带来的影响。由于空气阻力无法避免,因此测量出的实验值比公认值略小是正常的。

方法一

原理 实验 57 方法一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同时测出了重力加速度,实验采用增加测量次数的方法减小测量时间的偶然误差,但这种方法无法减小由于电磁铁剩磁等原因带来的系统误差。本方法的特殊设计正是为了减小这项系统误差。

58 测定重力加速度 - 图1

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计时器置“光控”位置。从标尺上可以读出钢球到光电门 G1、G2 的距离 s1、s2,计时器可以记下钢球从 G1 到 G2 的时间 t。设小球从起始位置落到 G1、G2 的时间分别为 t1、t2,由于电磁铁剩磁等原因带来的时间误差为△t,则

s = 1 g(t

1 2 1

− ∆t) 2

s = 1 g(t

2 2 2

− ∆t) 2

②式除以①式并两边开方

(t 2 − ∆t) / (t1 − ∆t) = s2 / s1 ,

(t 2 − t 1 ) / ( t1 − ∆t) = − 1。

因为 t 2 − t1 = t,

所以 t / (t 1 − ∆t) = − 1,

t1 − ∆t = t / (

将②式代入①式,可得

− 1)

2s1 (

自变量,2s1 (

s / s1 − 1) 2 = gt 2 ,改变s 和s ,可测得不同的t。以t 为

  • 1) 2 为因变量作出图线,其斜率就是g。显然,这

种实验方法的结果是不受△t 影响的。

器材 斜槽轨道,简式计时器,砂箱等。

操作

  1. 调整电磁铁的位置,使钢球的前沿对准尺的零刻度。取下轨道尾端的捕捉器,旋上固定螺丝把支架固定在轨道的尾端。然后竖起轨道将支架支柱插入三脚座的中心孔,用螺丝固定好(图 a)。

  2. 把小重锤挂在电磁铁上,使其悬挂点与钢球的吸着点重合。调整三脚座上的调平螺丝,将轨道的平直部分调成竖直。然后再仔细调整光电门上的可调螺丝,使重锤线通过透光孔的中心线,确保钢球下落时其球心从光电门透光孔的中心线上通过。

  3. 将光电门 G1 置于靠近标尺零刻度的地方,G2 放在标尺中部,从标尺上读出零刻度到 G1、G2 的距离 s1 和 s2。

  4. 将计时器放在“光控”位置,操纵“吸放”开关释放钢球,从计时器上读出钢球从 G1 到 G2 的时间 t。共测量 8 到 10 次,取平均值。

  5. 光电门 G1 的位置不变,将 G2 的位置向下移动 5.0cm,重复以上实验操作。一共获得 7 组(s1,s2,t)数据。

2 2

(6)以纵轴代表2 s1 ( − 1) ,横轴代表t ,作图线。用图解法求

出图线的斜率,此斜率就是重力加速度 g。

注意

  1. 如果下落过程中钢球球心没有从透光孔的中心线上通过,将给s1、s2 带来较大的误差(如左右偏差 1cm,会给 s 带来约 0.6cm 的误差), 因此操作(2)一定要认真做好。

  2. 时间测量的误差 Et=△t/t,计时器可有±0.01s 的误差,当 t 较

大时 Et 较小,所以 G1 和 G2 的距离不能太近。但因受到轨道长度的限制, t〈0.35s,即 Et〉2.9%。因此本实验中的 t 不能用单次测量的方法,一定要多次测量以减小 t 的误差。

实例 某次实验数据如下表,s1=5.0cm。

以纵轴代表2 s1 ( − 1) ,横轴代表t 作图线(图b)。在图线上

2 2

取P1 (0.0201,0.200),P2 (0.0650,0.635)两点,求出图线的斜率

k = 0.635 − 0.200

0.0650 − 0.0201

m / s2

= 9.7m / s2

58 测定重力加速度 - 图2

s2(cm)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t1(s)

t2(s)

t3(s)

t4(s)

t5(s)

t6(s)

t7(s)

t8(s)

t(s)

t2(s2)

2s ( s2 − 1) 2 (m)

1 s

1

0.16

0.18

0.20

0.22

0.24

0.25

0.26

0.16

0.18

0.20

0.22

0.23

0.26

0.25

0.17

0.19

0.21

0.23

0.23

0.26

0.27

0.17

0.19

0.20

0.21

0.23

0.24

0.27

0.15

0.17

0.19

0.22

0.24

0.25

0.26

0.17

0.19

0.21

0.21

0.23

0.25

0.27

0.17

0.19

0.21

0.21

0.23

0.24

0.26

0.17

0.19

0.20

0.22

0.24

0.24

0.26

0.165

0.185

0.203

0.218

0.234

0.249

0.263

0.0272

0.0342

0.0412

0.0475

0.0548

0.0620

0.0692

0.271

0.334

0.400

0.468

0.537

0.607

0.679

建议

  1. 本实验上是借用了斜槽轨道的电磁铁和计时器及光电门,并没有用到轨道本身。因此也可以应用计时器独立做实验,只要用适当的夹具固定电磁铁及两个光电门即可。这样做的好处是 s1、s2 和 t 不受轨道长度的限制,这些数值可适当地取得大一些,以减小实验误差。

  2. 为了提高计时的精度,可将简式计时器换用数字毫秒计(s2 计时方式),计时精度可提高 1—2 个数量级。

方法二

器材 气垫导轨,数字毫秒计,气源等。

操作

将气垫导轨放在水平桌面上。接通气源后,把滑块放在导轨上, 调节单脚支撑螺丝,直至放手后滑块基本静止不动为止(如图)。

58 测定重力加速度 - 图3

  1. 将毫秒计置于 s2 状态,轨道上安装两个光电门,在滑块上装上最窄的挡光框,时间选择开关用最小的一档(1ms 或 0.1ms)。给滑块一个初速度后,让它依靠惯性从导轨的单脚端滑向双脚端。细心地调节单脚支撑螺丝,直至毫秒计显示滑块经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之差不大于 0.3ms 为止(如果用计时精度为 1ms 的毫秒计,则时间显示应完全相同)。

  2. 在单支脚下垫上高度为 h 的垫块,让滑块从导轨的单脚端滑向双脚端,毫秒计记下滑块经过两个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 t1 和 t2。如果挡光框两个前沿之间的距离是 d,则两次挡光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d/t1 和 v2=d/t2。因为两次挡光的距离相对整个距离来说很小,因此可以把这个速度看成是滑块经过两个光电门时的即时速度。从标尺上读出两个光

电门之间的距离s,滑块的加速度a = (v2 − v2 ) / 2s。

2 1

  1. 保持两个光电门的位置不变,改变滑块滑行的初始位置或初速度,再重复测量一次加速度。

  2. 改变两个光电门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共测出 8—10 个加速度值。

  3. 应用公式 g=a·L/h,算出 8—10 个重力加速度的值(L 是气垫导轨单支脚与双支脚之间的距离)。

  4. 求出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实验测出的重力加速度,并求出它的误差。

s(m)

t1(s)

v1(m/s)

t2(s)

v2(m/s)

a(m/s2)

g(m/s2)

△ g(m/s2)

0.500

0.0187

0.0165

0.535

0.606

0.0142

0.0132

0.704

0.758

0.210

0.207

9.80

9.66

0.05

0.09

0.600

0.0141

0.0159

0.709

0.629

0.0115

0.0125

0.870

0.800

0.211

0.204

9.85

9.52

0.10

0.23

0.700

0.0173

0.0155

0.578

0.645

0.0126

0.0119

0.794

0.840

0.211

0.207

9.85

9.66

0.10

0.09

0.800

0.0166

0.0136

0.602

0.725

0.0119

0.0108

0.840

0.926

0.215

0.208

10.03

9.71

0.28

0.04

0.900

0.0178

0.0151

0.562

0.662

0.0120

0.0111

0.833

0.901

0.210

0.207

9.80

9.66

0.05

0.09

注意

  1. 操作(2)中滑块只能从单脚端滑向双脚端调节,不必考虑反向滑动时的情况,这样可以抵偿滑块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2. 因空气对滑块的阻力与滑块的速度有关,因此实验中滑块的速度和调节时滑动的速度不要差得太大。

实例 实验数据和结果如上页列表,并可求出:

d = 0.0100m, h = 0.0300m, L = 1.40m 。g = 9.75m / s2 , ∆g = 0.11m / s2 ,

g = 9.75 ± 0.11m / s2 , E = 1.4% 。

方法三

器材 秒表,米尺,定滑轮,铁架台,钩码,细绳,砝码,像皮泥等。

操作

如图(a)安装实验装置。跨过定滑轮的细绳两各悬挂一个质量是 M 的钩码。调节绳长,当钩码 2 接触地面时,钩码 1 在比较接近定滑轮的地方。

58 测定重力加速度 - 图4

  1. 在钩码 1 上粘适量的橡皮泥(质量为 m0),使系统获得一个初速度后能作匀速运动(目测)。

  2. 用米尺测量出钩码 1 底部到地面的高度 H。

  3. 在钩码 1 上加上质量为 m 的砝码,手持钩码 2 保持系统静止。(5)释放钩码

    2 的同时开启秒表,直至钩码 1 底部碰地时停表,计下

系统运动的时间 t。

  1. 用 a=2H/t2 算出系统的加速度。

  2. 改变 m,重复以上步骤,可测得一系列的(m,a)值。

  3. 因为系统加速度 a=mg/(2M+m0+m),所以可以用 g=a(2M=m0+m)/m

    计算出一系列 g 值。求出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的重力加速度,并求出误差。也可以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以纵轴表示加速度,横轴表示m/(2M+m0+m),可得一根直线,用图解法求出直线的斜率,就是重力加速度 g。

注意

  1. 要选用摩擦力小、转动稳定的定滑轮。

  2. 用秒表计时较易产生误差,因此每改变一次 m 都要多次测量 t。实例

    次 实 验 数 据 如 下 表 : H=1.60m,m0=0.0091kg,M=0.100kg,表中的 t 是多次测量求得的平

均值。

m(kg)

t(s)

a(m/s2)

g(m/s2)

m/(2M+m0+m)

0.0020

5.9

0.092

9.7

0.0095

0.0030

4.8

0.14

9.8

0.014

0.0040

4.2

0.18

9.7

0.019

0.0050

3.7

0.23

10.0

0.0023

0.0060

3.4

0.28

9.9

0.028

0.0070

3.2

0.31

9.6

0.032

0.0080

3.0

0.36

9.6

0.037

0.0100

2.7

0.44

9.6

0.046

可得 g=9.74m/s2,△g=0.11m/s2,则 g=9.74±0.11m/s2。也可以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以横轴表示 m/(2M+m0+m),以纵轴表示 a,作出的图线是一条直线(图 b),在直线上取两点 P2(0.005,0.05),P1(0.041,0.40),可以求出直线的斜率

58 测定重力加速度 - 图5

k = 0.40 − 0.05

0.041− 0.005

m / s2

= 10m / s2 ,即重力加速度。

方法四

器材 小钢球,贮放小钢球的倾斜玻璃管,控制释放小钢球的电磁铁(用铁氧体材料作铁芯),微动开关(常闭),碰撞开关(要求受小钢球碰撞时触点会分开,触点最好用废旧继电器上的触点制成),秒表, 钢卷尺等。

操作

接通电源,将 10 个以上小球放入玻璃管中,第一个小球即被吸住(如图)。

58 测定重力加速度 - 图6

  1. 轻触一下微动开关的同时,秒表开始计时。在线路断开的一瞬间,电磁铁失去磁性,第 1 只小球被释放自由下落,当它打击地面上的

碰撞开关时,电路迅速断开一次,使吸住的第 2 个小球又被释放⋯⋯, 直到最后一只小球碰到碰撞开关时,停止计时。

  1. 将秒表记下的时间 t 除以小球的个数 n,就可得到小钢球下落的平均时间t。再用钢卷尺测量出从被吸住的小钢球的下沿到碰撞点的距 离 h,即可测到重力加速度 g=2h/t2。

注意

  1. 下落高度 h 不宜小于 2m,小钢球个数不宜少于 10 个。设实验者开、停秒表各有 0.1s 的误差(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即△ t=0.2s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 t 约为 6.3s ,则计时误差Et=0.2/6.3=3.2%。

  2. 电磁铁线圈的匝数和电流都要由实验测定。在能完成实验功能的前提下,磁性尽量弱一些,以减少剩磁的影响。

  3. 小钢球的大小可自由选择,钢球越小,下落过程中受空气影响越明显。当 h 不大于 2m 时,只要钢球直径不小于 1mm 即可。

建议 小钢球开始下落时由于电磁铁剩磁等因素可能延滞一段时间

△t,这会造成一定的系统误差。为了消除这个系统误差,可用下述实验

方法。

改变 h 做两次实验,则

 = 1 g(t 1 − ∆t) 2

1 2

 1

 =

2 2

g(t 2 − ∆t) 2

t 1 − ∆t = 2h1 / g

即   

t 2 − ∆t = 2h2 / g

两式相减,并整理出 g 的表达式为

g = 2( − h ) 2 / (t1 − t 2 )2

说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 g 与△t 无关,即消除了由△t 带来的系统误差。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会增大由于计时不准带来的偶然误差。

分析如下:设 h1=2.00m,h2=1.00m,n=10,那么 t1=6.3s,t2=4.5s,计时的相对误差为 2(△t1+△t2)/(t1-t2)=2×(0.2+0.2)/(6.3-4.5)=44%, 即使不考虑测量 h 的误差,实验结果也可能有 40%以上的误差。减小这个偶然误差可以用的方法是:①同一个 h 多次测量 t,以减小△t;②增大n 的数目;③适当地增大 h1,减小 h2。

方法五

器材 长方木条(长约 1.5m),钢球(直径约 1.5cm),秒表,细绳,复写纸,米尺等。

操作

在木条上端钻孔安装一转轴,做成一个摆。细绳吊着钢球跨过定滑轮悬挂起来。调整定滑轮的位置,使钢球与竖直悬挂的木条接触时, 悬挂钢球的细绳也处在竖直位置(如图)。

58 测定重力加速度 - 图7

  1. 在木条下端也固定一根细绳,用手同时拉住两根细绳头,使木条偏离竖直位置约 20°,钢球在木条上端附近。

  2. 释放后注意观察钢球与木条相撞的位置,在此附近贴上一张长20cm 的白纸条,在白纸上再覆盖一张复写纸。

  3. 恢复到原来位置,在木条上记下钢球的初始位置后再次释放,钢球与木条相撞后在木条白纸上留下点迹。重复 10 次,在白纸上留下十个点。作一个能包围这十个点的最小的圆。用米尺测量出钢球初始位置和这个圆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就是钢球下落的距离 h。

  4. 测出木条在小于 10°角内摆动 10 次的时间 t,然后求出木条的摆动周期 T=t/10。

(6)由h = 1 g(T / 4)2 ,可算出g = 32h / T2

2

分析 因为g = 3200h / t 2, 所以Eg = Eh + 2E t 。

设∆h = 1cm,h = 1.20m,∆t = 0.2s,t = 20.0s,则E

= ∆h + 2∆t

g h t

= 1

120

  • 2 × 0.2 = 2.8%,即测出的重力加速度可能有3% 的误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