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15 至 16 世纪,欧洲各国学术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千多年的统治开始崩溃,各种新的思潮纷纷出现。而新起的市民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文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也产生出来并成为反对封建神学世界观的主要思潮。当时欧洲学术思想的这种变化,是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深刻变化的反映。

在当时欧洲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生产增长的基础上,封建行会和封建庄园经济逐步解体,新的资本主义关系开始形成。14 至 15 世纪,意大利和法国南部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的最初萌芽。15 世纪末、16 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极其有力地刺激了欧洲各国的生产发展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形成;特别是在大西洋沿岸的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关系非常迅速地发展起来。

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欧洲封建社会内部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了封建社会原有的各个阶级(其中封建主和农民是封建社会两个对立的基本阶级)之外,开始形成两个新的对立阶级:从中世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而中世纪城市居民中最低下、最无权的阶层则渐渐变成前无产阶级即当时的“平民”,他们是近代无产阶级的先驱者。

新产生的市民资产阶级,力量还很薄弱,夺取政权的问题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它当时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以便开辟国内市场并扩展海外殖民活动。因此,它依靠着专制王权的势力,展开了反对封建贵族割据、反对罗马教廷统治的斗争。同时,它还需要借助王权的势力控制劳动群众以便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进行资本主义的“创业”活动。

广大农民群众身受封建地租贡赋、教会什一税的压榨以及资本原始积累的剥夺,陷于贫困破产的境地,大批离乡背井,沦为乞丐和流浪者。公元 1525 年,德国爆发了一次伟大的农民战争。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它给予封建教会统治以最有力的打击。正在出现的近代无产阶级先驱者们,同农民一起反对封建统治者。同时,他们和市民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来。16 世纪法国里昂印刷工人的罢工就是近代无产阶级先驱者进行斗争的最鲜明例子。

在欧洲社会经济、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动,新世界、新航道突然展现在人们面前,社会生产要求急速发展的伟大变革时代,政治、哲学、科学、文化各个方面,都提出了破旧立新的巨大历史任务,需要革命阶级的先进人物去奋斗、创造,加以完成。

首先,农民和平民革命派卓越代表人物、德国农民战争领袖闵采尔,以一定的明确性提出了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他从中世纪的神秘主义中吸取了关于对堕落的教会的末日审判和千载天国的反封建的革命思想,他的政治纲领接近于共产主义。他的这个纲领,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是对当时平民中刚刚开始发展的无产阶级因素的解放条件的天才预见。

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和康帕内拉以幻想小说的形式对资本原始积累的掠夺性作了揭露,初步提出了财产公有、人人参加劳动等伟大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无产阶级先驱者的状况和要求。

市民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则打出“新教”的旗帜进行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许多国家和地区摧毁天主教会统治,取得初步胜利。与此同时,市民资

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们展开了最早的反封建的“世俗”文化运动——人文主义运动,创立了新的自然科学,并且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学说。

市民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摧毁了天主教神学对西欧社会思想千百年来的严密统治,它使人们的眼光从虚幻的天国转向现世人生、转向自然。它在当时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在反封建斗争中具有革命的意义。

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上表现得很明显。市民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有反封建神学的一面,又有同封建神学妥协的一面。许多人文主义者依附王室,鄙视人民群众。当时市民资产阶级的哲学学说,既包含了唯物主义思想,又保留有神学的杂质。

在文化教育上,市民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们怀着极大的热情研究古代语言、历史、哲学和文艺,搜集和整理古典著作抄本,发掘古代历史文物,按照古典作品的范型进行文艺创作。古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蔚为一代的风尚。而“文艺复兴”的名称,就是由此得来的。这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们,从其本阶级的需要出发,利用古典奴隶主阶级的“世俗文化”,来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哲学,并由此各自设计了新的教育模型,进行了广泛的教育实践探索。

15 至 16 世纪西欧资产阶级文化和思想的中心是意大利。这是由于在这

个国家中资本主义关系产生得最早,资产阶级的势力也较为雄厚。到了 16 世纪,意大利由于内部分裂和外国入侵,加以欧洲贸易和航海枢纽已经移到大西洋,因此它的经济发展呈现衰颓趋势。到了 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上半期, 欧洲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中心才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国家。

在遥远的东方,日本经过长期的分裂和战乱,到德川氏在江户建立幕府统一全国,重新组成了封建集权制的国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演变, 日本中世纪的文化教育终于脱离佛教的控制而独立出来,在江户时期出现了儒学、国学、洋学三大系统的学术派别,呈现出文艺复兴的新开始。随着文化、科技、学术的发展,教育机构也在增多,教育机构的类型也趋向复杂化。在中世纪,日本从中国吸取了自己的精神营养,经历了由模仿中国逐渐形成国风文化的路程,建立起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教育体系。这是日本中世纪教育的突出特点。

日本是一个善于取他国之长以补自己之短的国家,日本民族是富有强烈进取精神、勇于学习新事物的民族。在江户时代,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袭击,国内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在逐渐成长起来,因而对西方的文化、科学技术等发生了兴趣。在已经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基础上,上层统治阶级着重吸取中国宋朝和明朝的封建主义文化,而下级武士和开明藩主却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力摄取,因此形成儒学、国学和洋学的各种流派之争,并且在竞争中创办传授各种学说和文化知识的教育机关。这就为明治维新作了思想准备,培养了维新志士,也为近代教育打下了基础。

明末清初,在中国古老帝国的茫茫大地上,萌发了一块生机盎然的绿草地——启蒙主义及其实学教育思想。它的萌发,乃是由内外各种因素造成的。

首先,自明中叶始,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万历实录》言:“吴民生齿最烦,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里机户和机工的关系,已经是资本占有者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与手工业生产发展相适应,商业更趋繁盛,商

品流通更加扩大,出现了繁华的都市。在这些繁华的都市里,市民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势力也不断增长,这时思想学术、文化艺术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和影响。

此时期王守仁(公元 1472—1528 年)的“心学”,以其反对程朱理学束

缚人性的思想,刺激了被程朱理学统治的思想学术界;以王艮(公元 1483—

1541 年)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发展了王守仁哲学中反道学的积极因素,富有

叛逆精神;尤其是李贽(公元 1527—1602 年),更是猛烈地抨击封建礼教, 大胆批判儒学,反对禁欲主义,疾呼解放人性,实具振聋发聩之作用。

其次,明末社会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清贵族的乘机入关,整个社会呈现了天崩地裂之势。此时的知识分子,面对封建专制的黑暗现实、忧国优民,议论时政,提出了各种具有民主思想因素的救治社会的方案。而明亡之惨痛,更使他们痛定思痛, 回顾和总结历史教训,掀起了反理学的思潮。

再次,西学的东来,犹如清新的春风,催促着孕育在古老帝国土壤中的启蒙思想的种子发芽破土而出。在教育理论方面,则构成了明清之际的启蒙教育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