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兴起与教育

在日本封建社会演变过程中,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 除佛教和儒学外,还有日本土生土长的神道思想。“神道”本来是从原始社会对自然的崇拜发展而来的。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对它加以改造利用,把太阳神说成是天皇的祖神,而天皇是天照大神万世一系的子孙;把日本民族神化为“天孙民族”,借以神化皇权。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就充满着统治阶级所利用的神道和有关天皇的传说,因此神道是和神代史相联系的。神道思想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先于儒学和佛教在日本流传,但神道缺乏理论根据,因此在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佛教势力的强大而被融化在佛教中。到江户时期,由于儒学兴起,佛教的作用削弱,儒学从佛教中分化出来,神道思想也就和儒学结合起来,出现“神儒调和”的理论。如

① 雨森芳洲:《桔窗茶话》,《日本哲学》(二)。

林罗山的朱子学,虽然也研究国史,只不过是用儒学的典故去解释神道。在儒学脱离佛教束缚过程中,神道思想与国学(或称和学)也得到了发展。

国学与神道是有联系的。因为神道被理解为与神代史、王朝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神道的兴起不但促进了神代史的研究,也促进了王朝史的研究。国学虽然和神道有联系,但二者并不是等同的。国学是以神代史、古代皇朝史、古代典章制度和古代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国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潮,其产生的条件首先是歌学(歌学是研究和歌的意义、变迁、作歌规律、文法及注解等的学问)的出现。之后,国学家又对浩瀚的古书,用古典的语言学——文献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创造出独特的世界观和学术体系。

国学的发展过程大致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僧侣出身的复古国学先驱契冲(公元 1640—1701 年)从研究、考证和歌开始,建立了“万叶学”,

他在研究《万叶集》上作出了贡献。第二阶段是荷田春满(公元 1669—1736

年)、贺茂真渊(公元 1697—1769 年)和本居宣长(公元 1730—1801 年) 等人。对古歌、古史和古代的道德思想进行研究,他们几个人是一个接一个的师徒关系,培养了许多门人弟子。本居宣长就培养了 493 名学生,在文学和语言学研究上开辟了新局面,达到国学研究的最高峰。在他之后,他的学生平田笃胤(公元 1776—1843 年)继承发展了本居宣长的以复古神道为特征的哲学思想,把国学的发展推进到第三个阶段。他强调儒、佛、耶稣等所有宗教世界观都不如日本传统的神道世界观。因此,他的学术思想和世界观带有日本的“国权主义”色彩和“尊皇”色彩,把国学中的合理成分歪曲地塞进神道思想之中,使日本的国学和神道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他根据古代文献来研究国学,开辟了一些新领域,使国学形成许多分支。第四个阶段是明治维新以后,平田笃胤的弟子们,试图坚持神道中固有的宗教因素同政治因素的统一,通过排佛把神道尊为国教。但是,由于洋学的蓬勃兴起,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明治政府废除了大的教院,把崇拜神社和宗教的神道分割开,致使国学派瓦解。他们尊神道为国教的努力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