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唯识宗的“本体”观念

法相唯识学,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来说,是这样的一种唯心主义体系:不论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万有(“法”)或能思的主体自我(“我”) 都是最高的“内识”这一本体的变现。这好象是唯识论者最后达到的结论, 但其实是他们的立论的出发点。成唯识论反复地说:

“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相谓相状),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梦者, 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卷一,页二)

“是故我见,不缘实我,但缘内识,变现诸蕴,随自妄情,种种计度。”(卷一,页四)

“由此应知,实无外色,唯有内识,变似色生。”(卷一,页一五) “由此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卷二,页六)

总之,一切存在都是内识的变现: “是故一切皆唯有识。”(卷七,页一二) “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故定应信一切唯识。”(卷

七,页一六)

这一作为万有的最高本源的“识”,就其本体的涵义而言,与其他佛学宗派所论的本体,如“实相”、“真际”、“心”、“中道”、“真谛”等等, 并无差别,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窥基就曾明白指出:“诸经论中各各别说诸观等名,今合解之,但是唯识之差别义,非异体也。”他列举了“识”的“一名有三十一类”:

“华严等中,遮境离识,名为唯心;辨中边论,遮边执路,名为中道;般若经中,明简择性,名为般若波罗蜜多;法华经中,明究竟运, 名曰一乘;⋯⋯胜鬘经中,遮馀虚妄,名一实谛;显法根本,亦名一依; 由空为证,又是空性,亦名为空;彰异出缠,显摄佛德,佛从中出,名如来藏;明体不染,真实法性,名自性清净心;功德自体,亦名法身; 无垢称经,遮理有差别,名不二法门;大慧经中,表无起尽,亦名不生不灭;涅槃经中,彰法身因,多名佛性;楞伽经中,表离言说,名不思议;瑜伽等中,显不可施设,名非安立;摄大乘等,显此遍常等,名圆成实;对法论等,明非妄倒,名曰真如。⋯⋯谓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法位、真际、虚空界、无我、胜义、不思议界等十四名,如大般若广释,合前三十一单名。”(大乘

法苑义林章唯识章,大正藏卷四五,页二六○)

谈到“识”的本体时,唯识论者的口吻和别的宗派也差不多,他们也认为“识” 是永恒的、不变的、真实的、不可思议的等等,他们并以“真如”为“唯识实性”;谈到“真如”时,其思路更与别的宗派如出一辙,如说:

“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亦言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如馀论中随义广释。此性即是唯识实性。”(成唯识论卷九,页二)

由此可见,唯识论者对客观世界,对所谓“本体”的看法,和其他佛教宗派采取同一的出发点,在这一根本问题上,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分歧。

唯识论者在解释“本体”变现为现实世界时,大体上是按照这样的图式: 由识的“本体”到八识,由八识到世界。八识是从“本体”过渡到虚幻世界的环节。

我们在以下的论述中即将表明,关于由识的本体到八识的论证,主要是采取“中道”观的怀疑主义的诡辩;关于由八识到现实世界的论证,则采取主观唯心主义的途径。在整个论证过程中,虽也包含有一些心理分析的内容和一些合理的因素,但这些不过是达到其荒谬结论的一种技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