芨多王朝时代的体育

公元四世纪,芨多王朝兴起,印度的封建制基本形成,到七世纪时,更进一步发展成熟。但在进入封建社会后的 1000 多年间,印度长期未能形成统

一中央政权。国内小邦林立,种姓丛生、农村公社长期存在。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业已萌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正常发展,印度社会的前进速度放慢下来,国力日渐衰微,遂导致十八世纪时沦为英国殖民地。

这样的条件对印度体育的发展显然不十分理想。不过,在几个相对有利的时期,例如被人誉为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和文艺复兴时代的芨多王朝的早、中期,以及戒日王朝和莫卧儿王朝的初期,却仍然存在着发展体育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和突厥化了的蒙古民族对印度长达几个世纪的入侵,以及连绵不已的内战也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印度军事体育的发展。因此,从总的情况看,封建时代的印度体育仍然有着长足的进步。

  1. 竞技运动和娱乐活动

摔跤这时期在印度已十分普及,有的地区,连儿童都相当熟悉摔跤技术, 妇女也经常大谈摔跤比赛。印度许多国王都是出色的摔跤手,南印度的帕那瓦王国的国王便曾多次夺得大型比赛的冠军。

摔跤以印度的传统项目为主,其中以瓦吉拉——穆什特摔跤(双肩着地定输赢)最为流行。十四世纪时,伊斯兰征服者传入的兼有许多流派特点的新型摔跤术一直与瓦吉拉——穆什特跤术并行。蒙古式抱腰摔跤传入后,也很受欢迎。当时参加比赛的选手分作两类:一是“希望摔跤手”(20 岁以上, 但不超过 30 岁);二是职业摔跤手(30—32 岁,达 32 岁者即退役)。

摔跤比赛十分隆重。摔跤手们分乘大象,由鼓手、锣手簇拥着,热热闹闹涌向竞技场,入场后,他们先向神祗敬礼,然后互相致意,接着比赛开始, 比赛规则与现代很不相同:摔倒或使对方双肩着地都不能结束战斗,只有击伤对方,使之丧失继续比赛的能力才能分出胜负。若二者相斗良久,彼此都不能制服对手,则可算作平局。胜利者可获得昂贵的金银制品及华服车马等奖品。

摔跤手的训练是非常严格的,黎明起床即在专职人员的辅导下投入紧张的训练活动。他们举重物(多为沙袋),练习蹬、打、踢、跑步、游泳、舞重棒,并系统地学习擒拿法、反击法等打斗手段。平时,他们还十分注意饮食起居,从不与妇女交往,甚至不窥视妇女,以免损伤自己的神志。

同前一时期一样,球戏在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十分流行。公主们甚至都常去寺庙里表演球舞。但这个时期,最具时代特点的球戏却是十三世纪时随入侵民族传入印度的马球戏。马球戏在英卧儿帝国时代,成为宫廷娱乐活动最重要的项目之一,迷恋马球的国王们还经常挑灯夜战。

马球场呈正方形,长宽各 200 米,东西两端各设一球门,球场四周围有

栅栏。球为木质,外蒙以红皮革。球杖长约 2 米,手柄处也裹以红皮革。宫廷所用的球杖,顶端缀有圆形金银饰物,以示游戏者的高贵身份。参赛两队各 8—10 名队员。比赛时双方互攻,球打入对方门内即可得分。国王进球时, 鸣奏喇叭。比赛结束后,国王还经常进行精彩的骑术表演。

狩猎是雕塑和其它艺术形式反映的主要题材,至今仍可从当时的艺术作品中见到狩猎活动开展的情景。狩猎有鹰猎、犬猎、陷阱猎、围猎等几种。其作为娱乐活动,基本上是在上层社会开展。武士训练也采用这种活动形式。

在古代印度最具民族风格的娱乐活动是各种斗兽表演。这种活动分为人与兽斗和兽与兽斗两类,用于打斗的动物有象、牛、羊、鸡、鸭、鹦鹉等。斗象是人与兽斗的代表性项目。用来比赛的象只选雄象。在比赛前,斗

象先喂以催狂药物,灌以米酒,头鼻染成红色,并用黑布蒙上双眼。斗象士由身体敏捷者担任,并配备几名斗象副手——骑手,斗象场长约 200 米,宽

约 120 米,中央筑有高台,台的周围设有高栏和深沟以防不测,国王及皇妃在台上观看,四周设有观众座位。

开斗时,斗象手对象而立,骑手位于象的身后。待除去象的蒙眼黑布后, 狂暴的大象即向斗士冲击,而此时,骑手也向大象发起进攻,象遂甩下斗士, 掉向骑手冲击。大象受到斗象士和骑手的轮番挑逗,在场内横冲直撞。若斗象士能躲过象的冲击,安然无恙,便赢得了胜利,并可得到奖赏。

印度的斗牛与西班牙的人兽相斗的表演不同,属兽类互斗项目。用于互斗的牛从小精心饲养,一岁时穿鼻,5 岁时便可用于打斗。类似的项目还有斗羊。用于相斗的羊,头角裹以铁皮,使之攻击时更加有力。

此外,斗鸡、斗鸭,斗鹦鹉等表演,也十分受人欢迎,比赛一般用水钟计时(斗鹦鹉每场 9 分钟)。在斗场旁还可欣赏到舞蹈表演。斗胜的禽兽在发狂的观众簇拥下,由乐队导行,绕城游行庆贺。

舞蹈在这一时期正处于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自公元一世纪起自纪布哈拉·拉吉沙斯及其后继者的舞蹈改革,使印度舞蹈一直稳步地发展。到 4—5 世纪时,舞蹈动作已经基本定型,不同的动作都具有各自的含义。

  1. 军事体育的发展

战车兵在不断入侵的外族骑兵面前已经丧失昔日的作用,因而从军队的兵种中逐渐消失。虽然印度人的象兵比战车兵存在了更长的一段时间,但是, 火器在战场上的运用,也同样使之失去了从前的威力。但是,印度的军事作战技术并未因新式武器的出现而发生明显变化,依旧是以短剑、弯砍刀、弓箭、钉头锤、斧、棍棒、矛、盾、飞标等传统武器为主。其中弓箭和短剑是军队的主要作战武器,它们曾使莫卧儿帝国的敌人吃尽苦头,因而在军队训练中特别受到重视。至于军人的打斗技术因频繁的战争推动,也有了较大提高。前述瓦吉拉——穆什特跤术已在军队中广为推行。

十二世纪问世的《摩诺沙罗梭》一书,被认为是当时关于军事训练问题的重要著作。书中对军人的训练手段作了具体的说明,其中对马术、象术、摔跤和狩猎等各项的论述尤为详尽。比起普通军人来,王室成员的训练条件要优越得多。他们一般有自己的练习房、健身场,每一门军事技术都有专门的教师指导。另外,他们还可以在一些宗教性教育机构里接受更多的训练, 如当时著名的塔克斯拿和纳兰达学校便为他们安排了射箭、游泳和登山课程。

在古代印度的各个时期,大国小邦的国王都很注意对自己继承人进行十分严格的训练。九、十世纪之交的克什米尔王子训练最具代表性。他曾在夏天身着重甲,赤着双脚,冒着酷暑与父王一同步行,冬季则穿着单衣,与普通士兵一道顶着风雪行军。不少经过严格训练的古印度国王都成为技艺超群的军人。芨多王朝的前 3 个国王都力大无穷,在扩张战争中,显示出非凡的作战能力。戒日王(曷列沙伐弹弹)更是一名出色的技击家,且极善射箭。他的同时代人,南印度的遮娄其国王补罗稽舍二世也身强力壮,英勇无敌。古印度妇女也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芨多王朝时期,妇女十分善射,这

在当时留下的雕塑中可以反映出来。不少文物还证明他们善于舞剑,精于骑术。妇女们有时还充任宫廷守卫,甚至看守囚徒。她们也以佩剑执盾,身着戎装为荣。

  1. 卫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

在著名医生克拉克已经奠定的基础上,这一时期印度的医疗体育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妙闻、瓦杰巴塔、卡拉克奇亚等著名医生都对其理论的完善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妙闻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能使人身强力壮、肢体匀称、肤色健美,而且能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凡每天坚持缎炼的人,即使在垂暮之年,也仍然耳聪目明,身矫体健。

妙闻还十分重视体育的医疗作用,他对一些重病,慢性病都主张采用适当的室内外游戏骑象、骑马、驾车、散步、舞剑以及拳击等身体活动形式治疗。

瓦杰巴塔更从生理学角度探索体育的保健功能。他指出,体育能促进人的内脏和整个肌体的发育,使人肌肉结实,胃纳增强。而卡拉克奇亚医生不仅发现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工作能力,养成人坚韧不拔的性格,而且根据古印度医学理论进一步提出了身体活动可以调节对人体起主导作用的各种体液的平衡,从而使人健康长寿的观点。

除医生之外,不少古印度的学者也投身到探索体育医疗保健作用的行列中来,如公元六世纪帕那瓦的著名作家丹丁,便对狩猎的医疗保健作用进行过认真的探讨。他认为,这一活动既能增强腿力,强壮体魄,治疗肥胖病、虚汗病和热病,还可以提供肉类食品,消灭危害生灵的虎豹等猛兽。

古印度的体育医疗理论后来被介绍到阿拉伯等国家,又经阿拉伯再传到欧洲各地,对世界医学体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这一时期,瑜伽术随着医学的繁荣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些新的流派又在这时出现。公元四一五世纪的《动作艺术指南》一书,提到了一种以沉思冥想为其特点的哈特哈“静态”瑜伽。到八世纪时,又出现一些利用身体动作达到训练效果的“动态”流派(如冈达罗克派等)。在这个时期,宗教界人士也积极地对瑜伽术进行改革,他们为抵抗穆斯林的入侵,在宗教仪式中加入了摔跤和跑步练习。

但是,这时的瑜伽术出现了两个不良倾向。一是更加神秘比。瑜伽术被一些瑜伽高手掌握,只有靠老师言传身教,方可获得真谛,瑜伽术因此不再是大众的保健手段了。另外,有些瑜伽手段相当复杂难行,没有专人指导施行,便会产生不良后果。二是禁欲主义的色彩更加浓厚。这时,不少瑜伽都已经不满足于过去的凝神静坐,而是弃绝红尘,到野外苦练。阿拉伯旅行家旅居印度期间曾目睹这一惊人的场面:一些人终身在深山莽林中修行,过着隐士生活,他们很少与人交往,以茂林中的野果为食,为了不和女性接触, 他们在其小便处装一铁环。他们有的完全裸体,有的赤身让太阳暴晒,除去一块虎皮外,没有任何其它衣服。他们想通过这种苦修来获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