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欧洲体育的初步形成

十七世纪中叶和十八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启蒙运动相继发生,它们预示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来临,也开启了一个新的体育时代。英国、法国、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的体育思想和实践,构成了近代欧洲体育形成时期的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从而确立了近代欧洲体育的初步形成。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绅士体育观及实践

1640 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到了 1688 年建立了以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国家,英国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也反映在他们的教育和体育理想上。“1688 年阶级妥协的产儿”,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提出的“绅士教育”体系及“绅士体育”观就反映了这种妥协的特点。

  1. 约翰·洛克的体育思想

约翰·洛克(1632~1704)出身于一个律师家庭,当过医生和家庭教师, 担任过法院院长、殖民地部部长等职。洛克在教育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教育漫话》、《人类理解力论》等。

马克思说:“洛克是一切形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在《教育漫话》中鼓吹的绅士教育,既体现了已经掌权的资产阶级对教育的需要,又保留了旧教育的传统特征。在体育方面,洛克第一次明确地把学校教育的任务区别为德育(包括宗教教育)、智育和体育三部分。从资产阶级进行海外竞争的需要出发,他重视体育,正如他所说:“为了我们的事业,健康对于我们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对于一个民族,只有培养出“野兽般的体魄”, 才能在未来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是为了对未来斗争作准备,洛克十分重视培养健康的儿童,视体育为教育基础。主张从幼儿时代起,便应通过身体锻炼来培养人忍饥耐劳、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坚毅、勇敢的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和精神的人,才能“拿起武器去当兵”。

由于洛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德性、有才干、善于与人交际的处群能力, 以及善于处理自己事业的绅士,因而主张对上层社会的子女实行贵族式的家庭教育,主张把当时在上流社会流行的绅士体育的内容如游泳、划船、骑马、击剑、舞蹈等作为体育手段。他认为,骑马可以培养战时和日常生活中的适用技能;舞蹈能使人终身动作优美;击剑可培养少年的勇敢精神和坚定信心; 游戏能使人工作之余得到休息⋯⋯但是他反对牌戏和掷骰子等“不良娱乐活动”。

此外,他在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方面,对体育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他主张在保护和增进儿童的健康过程中,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要在有充足的运动同时,保证有足够的睡眠,饮食要清淡、干净,禁止饮用带有刺激性的饮料,衣着合体,头部和肢体应经受严寒锻炼等等。

  1. 英国绅士体育的实践

洛克出于培养处群能力,竞争精神、实战本领、文雅的生活习惯的教育目标,特别强调在绅士教育中开展骑马、击剑、游泳、划船、舞蹈等活动项目,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利欲熏心,绅士们实际参加的体育活动却特别偏重于赌博性的竞技运动。

赛马是当时最重要的赌博项目之一。当时参加打赌的既有绅士,又有普通观众,以致于赛马的场面十分宏大。当时各家报纸对赛马的报导很多,并不断刊登有关赛马的比赛规则和参加打赌条件的启事,以吸引那些希望在赛马场上交好运的市民。

拳击则是作为赛马的财产物而受到推行的。由于赛马时经常发生舞弊事件,因而争执不断,于是,拳击遂成为人们解决纷争的有效手段。老板们很快将拳击加以规范化,作为一个赌博项目推行。

板球也是在这个时期由开始仅仅是某些地区流行的儿童娱乐项目,向近代形式演进的项目之一。由于板球比赛既可用于赌博,又不太费力,更不如拳击比赛等项目危险,且运动服装讲究。因此很受绅士欢迎,并在上流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而最终发展为一个近代项目。

与此同时,弓箭、滑冰、网球、游泳、划船等项目也在绅士体育的推动下成为近代项目。由于竞技运动的风行,英国获得了“运动王国”的美称。伴随着竞技运动的蓬勃发展,各种体育团体纷纷建立起来。1668 年,第

一个地方板球俱乐部问世。1742 年,第一个花样滑冰组织——“爱丁堡俱乐部”诞生。在以后的数十年间,保龄球、网球、射箭等运动组织也相继建立。这些早期的体育团体负责组织比赛,制订竞赛规则等,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各种运动项目的发展。

  1. 法国启蒙运动与近代欧洲体育
  1. 启蒙运动的历史概述

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发动的一场推崇理性、反对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的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首先发生在十八世纪初的法国,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人性论”, 即用“人权”、“人道”反对“神权”,用“人类理性”反对“宗教迷信”; 提出“自由”、“平等”的口号等等。用以批判和否定封建统治和教会权威, 从而达到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目的。

  1. 启蒙运动中的体育思想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十八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启蒙思想家。著有《民约论》、《爱弥儿》等书,宣传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揭露、批判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不平等现象,抨击封建制度下的经院主义教育和封建道德,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其著作涉及了政治、哲学、文学、教育、音乐、生物等领域,并深刻地影响了一个时代。而他的体育思想,则在他的一本政论体教育小说《爱弥儿》中,被系统地反映出来。

《爱弥儿》讲的是一个按照全新的教育原则,使用全新的教育方法,将

一个贵族子弟培养成自食其力、身强体壮、勇敢刚毅、心地善良、能独立思考的人的故事。该书充分体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应“回到自然”,即顺应儿童本性,让其身心自然发展。他还深信,把学生“造就成一个有体力的人,他将很快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因此,他主张授予儿童足够的运动技能和娱乐知识,并按自然法则实施体育教育,要“在任何事情上都让大自然按它最喜欢的办法去照顾孩子”,要按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去组织活动。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本领等因素。

卢梭把教育分为幼儿期(0~6)岁、儿童期(5~12 岁)、青年前期(12~ 15)和青年后期(15~20 岁)几个阶段。他提出,在幼儿和儿童期应“首先培养身体”,多运用“身体四肢、感官和体力”;在青年前、后期也应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在体育手段方面,他建议尽量利用爬山岩、跳高、跳远、爬树、翻墙、学会任何情况下保持平衡、日光浴、野外游戏、游泳、赛跑等自然的方式,以及网球、台球、槌球、射箭、足球等运动。此外, 他还主张女子应采用跳舞、唱歌、游戏等运动手段,以培养灵巧为先(男子取培养力量为先),并反对妇女缠腰、穿紧身衣等恶习。

卢梭的教育主张虽然带有一定的空想色彩,但他的主张推动了人们研究教育和体育的热潮,从而促进了近代体育的形成和实施。他的思想对后来自然体育学派的形成影响很大。

  1. 德国博爱主义教育家与体育

直到十八世纪中期,德国仍然是个四分五裂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缓慢,并远远地落后于英法等国,到了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德国的社会生产力有所增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发,各地经济略见繁荣。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德国资产阶级也急欲登上历史舞台。于是, 一些资产阶级的新人文主义者首先在文化领域小试身手。十八世纪末的“狂飙突击运动”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爆发的一场文化运动。博爱学校的创立便是这场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产物。

博爱主义教育家,即博爱学校的积极推动者。他们系统地整理了经过文艺复兴时期流传下来的古代体育理论知识和法国启蒙运动的理论成果,并在教学实践中试用;同时他们还运用了骑士教育和民间游戏的某些有益的传统。经过他们的努力,体育也正式进入了学校的教学大纲。他们的理论著作, 使他们成为后来的“德国”体操流派及建立在生理学基础之上的林氏体操体系的奠基人,从而对欧洲近代体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巴塞多、古茨穆茨及菲特等。

  1. 巴塞多与博爱学校的体育

巴塞多(1724~1790),德国十八世纪博爱主义教育家,于 1774 年应列奥波德公爵之聘,在德绍创办了一所私人学校——博爱学校。由于他受到夸美纽斯和卢梭的影响,极力推崇自然主义教育,并形成了自己的体育主张和实践。

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智发展的必要基础,因此,该校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和体育,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和游戏。体育活动占了每天 8 学时中的 3 学时,其内容即包括了传统的骑士项目,如击剑、舞蹈、骑马、腾越等内容, 又包括了所谓“希腊体操”,如跑跳、投掷、摔跤等,同时还采用了一些德国民间游戏内容,如秋千、铁环、翘翘板、网球、毽子、板球、九柱戏等。

后来,该校的体育主任,“德绍五项”的设计者和提倡者西蒙的继承人杜托依,又增加了滑冰、射箭、园艺、木工、远足等内容。此外,该校在年龄稍大的学生中,还实施军事训练、运动训练以及队列操练。在夏季还专门用 2 个月的时间举办“野营学校”活动,其有计划地开展狩猎、钓鱼、划船、游泳、攀登、跳跃等体育活动,地理课和自然课也利用户外环境进行。

在德绍博爱学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所谓“德绍五项竞技”(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五项)。

  1. 古茨穆茨及其体操体系

约翰·克里斯蒂安·费里德里希·古茨穆茨(1759~1839),德国体育教育家。1785 年起在雪尼芬撒尔教育学院任教,1786 年开始参与体操教学。在长达 50 年的体育实践中,他发表了许多教育、文学和体育方面的著作。著有《游泳术》(1789 年)、《青年体操》(1793 年)、《游泳》(1796 年)、

《坦宁堡的家庭娱乐和游戏》(1793 年)、《祖国男儿的体操》(1817 年)

《体操术问答》(1818 年)等系列体育著作,其中《青年体操》和《游泳》两书最有影响。

古茨穆茨在《青年体操》中指出,体操(广义的,即当时的体育)的最终目的是使身体健美、灵敏,有耐久力和力量,其主要意义在于培养坚强的男性性格。他根据古希腊人和卢梭的《爱弥儿》提出的身心并完的原则,坚持精神和身体协调发展的主张。他的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时代和民族的特征,即以理想中的勇武、忠诚、健壮、沉着的古代日尔曼人为身体或精神的标准。他认为,在精神和身体之间,后者更是人的根本,因为完美的道德往往是强健身体的产物,而羸弱者既难迸发出爱国的热情,也不可能见义勇为, 为他人赴汤蹈火,以现壮士之豪勇、侠义和赤诚。

古茨穆茨把德国近代早期包括巴塞多的体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使之在理论和实践上成为教育体操,从而建立了古氏体操体系。他把体操分为固有的体操运动、手工劳动和游戏三大类。其核心是固有的体操运动,分为八项基本运动,内容包括:①跑:分为疾跑(约 115 米)和持久跑两种;② 各种跳高和跳远;③投掷:用石头、标枪和铁饼投高、投远、投准;④角力; 在垫上互推、互抱、互摔及努力解脱对方的抱持;⑤悬垂:使用木梯和吊绳进行攀、悬;⑥平衡:包括在平衡木(10~20 英尺)、秋千、竹马、竖梯、晃动的木板等器械上保持身体平衡及在手指或掌上竖立长约 12 英尺的木棒两类;⑦举物、搬运、手倒立、单人或双人的拔河、跳绳和滚翻等游戏性的运动;⑧有秩序的运动:包括舞蹈、步行和兵式运动(即兵式体操,包括各种持枪练习即队列训练)。在《青年体操》德文第二版(1804 年)时,又增加了射击和剑术的内容,基本运动增至 9 项。

古茨穆茨还十分重视医学、生理学和教育理论对体操的指导作用,认为缺乏这些知识的教师是教不好体操的。他也十分重视竞赛对教学和体育发展的作用,还针对狭隘分工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全民体育的主张。

古茨穆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他所在学校一时成为欧洲体育教师造访的中心,他的体育理论和实践为德国、瑞典、丹麦等国家的不同体操体系奠定了基础,从而以“近代体育之父”的地位载入世界体育史册。

  1. 菲特的《体育百科全书》

格·乌·安·菲特(1763~1836),德国博爱主义教育家,曾在德绍博

爱学校任数学、物理教师,后升任该校校长。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热爱体育,并以其体育著作成为体育史上的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是《体育百科全书》。菲特的《体育百科全书》共分 3 卷。第 1 卷为《体育史稿》,第 2 卷为

《体育体系》,第 3 卷是第 2 卷的附录。由此可见前两卷较为重要。

1794 年出版的《体育史稿》分为五个部分:史前时代;古代东方各国时代;古希腊、罗马时代;近代欧洲国家的体育状况,近代欧洲以外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体育状况,从而探讨了从史前时代直到他所处时代的人类身体锻炼和训练的历史沿革,阐述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身体逐渐衰弱的原因。此外,菲特还从人类学和生存竞争的角度,观察了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提出其原因在于人的心理、生理的自然需要和出于生存竞争的客观需要。后一观点由于后来达尔文进化论的问世而被体育史学家广泛采用。

菲特的《体育史稿》由于成书仓促,资料有限,且又属于毫无编写先例的开拓性著作,因而在体例上还显得不够成熟,非欧洲地区和民族体育部分也较为薄弱,但该书的问世却为体育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菲待在《体育体系》中,则从理论上对体育的目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探索。他认为:“体育的目的是使人掌握各种身体动作,使人体的潜力得以展现,而体育的具体功能和作用则是:①保持身体健康;②增强肌力;③形成身体的形态美;④形成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⑤增强脑力劳动者所必须的精力;⑥使人摆脱性生活。在该书,他还应用物理学和数学原理论述了各项运动的科学方法,同时对体操的分类和各项运动的历史作了研究,设计了平衡木、木马、弹簧板、平台、不同高度的单杠等体操器械。从而为德式体操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总之,菲特的《体育百科全书》对体育史学和体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和实践

约翰·亨利希·裴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著名教育家,启蒙时代博爱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尊崇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但不同意卢梭把儿童本性理想化,主张通过合理的教育,使之从动物的感情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他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把智育、德育和体育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育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培养出才智和道德的“奴仆”——强健的身体,全面教育的过程才能完成。

裴斯泰洛齐十分注意儿童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认为行为能力培养的意义在于自由地支配身体。他比古茨穆茨更强调体育的基本化,要求首先分析肢体能够完成什么动作,再把这些动作分类组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为此,他设计了一套独具风格的体操。裴斯泰洛齐的体操分为三组, 并要求依次实施。第一组是自然体操,即是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地从事跑步、跳跃和游戏等活动。第二组即基本体操,这部分根据身体各部分可能进行的动作,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各种简单运动形式,再把各简单动作相互搭配,编排成序,让学生按口令练习。其内容包括打击、捉拿、冲刺、投掷、拖拉、转向、摆动、跑步、跳跃、爬高等。第三组是教育体操,包括行走、跑步、跳远、跳高、摔跤、游泳、投掷、攀登和平衡运动等。舞蹈和击剑也属该组,同时也采纳了兵式运动。在他 1805 年开办的学校中,每天早饭前有

半小时以上的游戏和娱乐时间,午饭后有 1 小时的体育课,学生家长也可以参加活动。

此外,裴斯泰洛齐还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观出发,反对当时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传授体育运动技能方面的片面性,指责他们偏重单项技术的教学,认为“这样的体育不可能同人的整个道德和精神能力的发展相一致⋯⋯”,以致于忽视人的全面陶冶的目的。

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他们纷纷到他所在学校取经。其中费希特、赫尔巴特、福录贝尔、费林伯格等便是一批深受裴斯泰洛齐影响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