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体育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1. 近代体育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近代体育的奠基者们已经开始运用医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为依据,对有关体育问题进行观察和探讨。但由于时代发展本身的局限, 当时的科学和体育本身的发展,都不足以使他们的观察和探讨成为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当时他们的先进思想更多地来自对古希腊体育和教育的历史研究。然而,十七至十八世纪教育科学和受牛顿力学影响的近代实验医学的深入发展,却为近代体育科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哈维(1578—

1657)1628 年发表的《心血运动论》,波雷利(1608—1657)1670 年对肌肉运动机制的研究,哈勒(1708—1777)的《人体生理学纲要》,则为运动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学校体育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竞技运动项目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更加促进了体育的专门科学化研究的形成和发展。

  1. 有关运动医学方面理论的形成

众所周知,体育和医学历来都是紧密联系的。近代体育奠基者们也十分重视从医学的角度来推进体育的合理化发展,并使之科学化。如瑞典体操就是从医学的角度改造德式体操的产物,但真正从医学角度对体育进行专门研究,则主要是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的事。1855 年德国施雷贝尔(1808—1861) 出版的《室内医疗体操》一书,则是这方面的重要论著。该书已经开始从医疗、运动创伤的防治等方面,对体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此外,曾任俄国私立医疗体操研究所顾问的体育家彼得·弗兰切维奇·列斯加夫特(1837

—1909)于 70 年代末发表的《解剖学与身体教育的关系及学校体育的任务》

以及法国人格拉朗热于 1889 年发表的《身体练习的医疗措施》等,也是这方面的重要论著。

  1. 有关运动生理学方面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 1794 年到 1818 年间,德国的菲特出版了《体育百科全书》,其中第二卷就是对身体运动进行的解剖和生理学分类,并用数学和物理学加以解释。法国的格拉朗热于 1889 年发表了早期的《不同年龄身体练习的生理学》专著。随后,英国生理学家班布里奇也出版了《肌肉运动的生理学》一书, 对运动中的能量转换、氧和营养物的供应及其机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 法国的贝尔特(1827—1917)对呼吸生理、肖汶(1830—1904)对跑和跳的生理进行了研究;英国医生安霍尔(1790—1857)、法国医生夏尔丹(1825

—1893)则对肌肉神经的受激反射机制作了相当多的研究。1900 年,俄国的巴甫洛夫(1849—1936)提出了高级神级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从而确立了其在生理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功绩。二十世纪 20 年代,伦敦大学的希尔已对人体的激烈运动进行了更为系统深入的探求,并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肌肉活动》、《人的肌肉运动——影响速度和疲劳恢复的因素》和《有生命的机器》等著作。与此同时,美国医生麦肯济也从体育教育与运动医学的角度著书论述了运动中呼吸、循环的变化及运动损伤的防治等。总之,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有关运动生理学的几乎所有基本问题都已有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而为运动生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

  1. 有关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理论形成与发展

十九世纪初,德国生理学家维伯兄弟对人的基本位移形式——走进行了研究,并对走和跑时身体重心的移动及动作结构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于 1836 年发表了《人走步器官的运动力学》一书。1877 年,俄国的列斯加夫特在陆军体育师资班开设了人体活动的动力理论讲座。十九世纪晚期,法国学者马雷开始利用摄影技术分析身体运动。

  1. 有关人体测定的形成与发展

1835 年,比利时学者奎特莱特首次提出“人体测定”这个慨念,并在自己的论著中提到肌力及灵敏性的测定,因此,有些学者称其为“人体测定之父”。1860 年,另一学者库鲁梅尔通过对 8—18 岁学生的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得出 11—14 岁女孩的身高与体重超过男孩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结论。

1861 年,法国的布洛卡(1824~1880)创制了多种人体测量仪器;同年,美国著名学者希契考克首次将人体测定同体育运动相结合,按年龄组测定了身高、体重、胸围、前臂围、上臂围、引体向上等多项指标。1871 年,比利时学者奎特莱特(1796~1874)出版了《人体测量学》,从而标志着人体测量学的形成。1880 年,美国大学体育的倡导者,哈佛大学的萨金特(1849~ 1924)进一步发展了希契考克的测定方法,并把身体力量和形态测定作为他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他所制定的 40 多个项目的人体量表,1885 年被美国体育促进会和基督教青年会采纳。1905 年,克兰普顿的研究提示,通过观测直位的脉率与血压的变化,可大体上评价个体的身体机能状况。于是,人体测定开始注意到对人体心血管机能的测定。1904 年,美国学者梅兰提出了由跑、跳、攀登等项内容组成的一般运动能力的测定方法。至此,人体测定的内容既包含了肌力测定、心血管测定,又包含了一般运动能力的测定,从而为现代人体测量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920 年美国学者罗杰斯提出肌力指数及体力指数,肌力测定又有了新的发展。到 1927 年,美国的布雷斯提出了包括灵敏、平衡、柔韧、肌力及调节能力等项内容的协调性测定法,并按学生年龄性别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尤其是 1920 年麦卡尔首次将“T 分”用于教育测定,使人体测定的评价标准更加规范比。此外,从 1879 年开始,日本也进行了包括年龄、身高、体重、臂围、肺活量、握力和力量等多种内容的运动人体测定。

另外,在世纪之交,有关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注意。

  1. 体育师资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在十九世纪前期欧洲大陆体操风行的时代,为了培养体育师资,各国陆续开办了一些体育师范学校,其中较早的有:丹麦王家陆海军体操师范学校

(180 年)、文职体育教师学校(1808 年)、体操师范学校(1828 年);瑞典王家中央体操学院(1814 年);法国儒安维尔军事体育师范学校(1820 年)。这些学校除了开设体育实践课和体育理论课,还陆续开设了解剖、生理等课程,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各学科知识的逐步深化和体系化,同时也显示出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趋势。

进入 70 年代以后,由于欧美国家社会娱乐活动急剧发展,且经教育改革后,体育已被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都极需受过专门训练的体育师资。然而,十九世纪前期各国为数不多的体操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已经供不应求,而且,他们所掌握的体操知识,也不能满足群众和学生对新的运动形式的需要。为此,解决体育师资的严重短缺问题,并提高体育师资的质量,已成为 70 年代欧美体育界的重要任务。

为了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十九世纪后期起,欧洲开始着手解决体育师资培养问题。1895 年,波兰在克拉科大学设两年制体育班,开始了培养首批体育教师的工作。1898 年,曾经是世界上最先培养体育教师的丹麦,也在努德森的领导下,办起了为期一年的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班。随后,英国(1905 年)、比利时(1905 年)、荷兰(1912 年)、奥地利(1913 年)、匈牙利等国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创办了体育学校,以解决体育师资短缺,提高教师科学地指导体育的水平。1912 年,麦基尔大学也成为加拿大培养体育教师的摇篮。

美国也是较早开始解决体育师资问题的国家。1861 年,美国德式体操联

盟创办了美国第一所体操师范学校。同年,刘易斯(1823~1886)创建了体育教师讲习会,开设了解剖学、心理学、卫生学等有关课程.还开设了体育教学法课。此后,一批具有私立性质的体育学校成立。如:1866 年,美国体育联合会设立体校;1886 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国际体育训练学校(春田学院) 和新海文体育师范学校成立;1890 年,芝加哥青年会体育教育学校和波西尼逊体校成立等等。此时,这些学校主要开设了矫正体育教育课,人体诊断课, 运动力学等课程。体育实践课则配上音乐伴奏,有声乐训练、行军方法、器械操作、女子美姿体操、矫正体操、教学法及各项体育运动。1900 年以后, 国立院校也开始承担体育教师的培养任务,据统计数字表明: 1902 年时,

美国已有 16 所公、私立院校在招收体育专业学员,到 1914 年时,则共有 24

个教育机构在对 2800 名学员进行职业训练。因此美国的体育师资培训工作在当时世界已名列前茅。

早期的体育师资培养学制,各国差异较大,分别为 1~4 年不等,但也有2—3 个月的短期培训班。各国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仅从美国当时的课

程设置内容和结构来看,已经较为全面和合理。如美国奥白林学院 1892 年两年制体育专业学生的课程,除包括体育实践操练课外,还包括化学、物理力学、生理学、解剖学、骨学、肌肉学、动物学、组织学、比较解剖学、心理学、绘图学、体育史、整形外科学辩论术、急救学、卫生学等。

高层次的体育师资培养也于本世纪初在一些国家开始。如:1908 年,比利时开始授予博士学位;1910 年,美国也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

随着户外娱乐活动的蓬勃发展,二十世纪初期,体育教师的培养方向也进行了一些适应性的调整。1908 年,美国新体育思想倡导者之一的海施林顿就建议,将培养娱乐活动的师资作为体育师范院校的任务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对于指导娱乐活动师资的培养,受到了欧美各国的广泛重视。

  1. 运动训练方法和原则的改进

十九世纪后期,竞技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然而,此时较为严格的、合理的训练体制却还没有产生。在当时大多数运动项目中,都采用对所选项目连续进行长达 3—4 周的重复练习的方法,运动员一般每周训练 3 次,每次

训练长达 3—4 小时。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和运动员们有的模仿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有的凭教练个人的经验进行传授,有的以其它项目的训练方法为借鉴(如赛马的训练方法被生搬硬套地运用于田径、划船等项目的训练中),有的还从饮食制度中去寻找捷径,有的教师甚至在训练中使用自己凭空杜撰的方法。因此,此时的训练由于缺乏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实效很差。但是,此一时期已经出现的有关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医学和运动训

练的日益紧密结合,使运动训练的方法和理论显露出科学的曙光。尤其是前面提到的美国人对跳高技术的一次次改进及运动成绩的相应提高,都使运动训练向着实效性和科学性方向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各单项运动成绩的显著提高。运动员们逐渐丧失了成为“万能运动员”的可能,于是,运动员们的训练逐步由对众多运动项目的广泛训练向进行单一运动项目转变,从而促进了单项运动和整个竞技运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但是,此时在运动训练方法、原则的改进上,仍然局限于从前的改进器材、完善技术和战术,以及增大训练强度的范围。

直到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上述情况开始有了改变。首先是“辅助训练

法”的产生。一些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 单纯依靠老办法并不能大幅度提高运动成绩。于是,他们开始在直接改进运动器材、技术和战术的同时,也采用一些与运动项目只存在间接联系的训练内容,如在短跑训练中加入一些长跑活动;在游泳、自行车训练中加入一些球类练习等等,用这些辅助性活动来增强运动员的耐力、速度、力量、灵巧性等身体素质,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由于大量辅助训练内容在运动训练中的使用,因而人们常称其为“辅助训练法”。其次则是辅助训练法在 30 年代时演进成的所谓“螺旋训练模式”,即按奥林匹克周期安排耐力、速度、力量和灵巧性等身体素质训练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还为二次大战后综合训练法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再其次,则是 30 年代初,美国医生雅科布森介绍的肌肉松弛法在运动训练中开始采用,此法可以减轻因过分紧张产生的剩余肌肉张力。与此同时,德国精神病学家约翰·舒尔茨已开始对其著名的“自生训练”进行研究。这种将意念集中于肌肉和植物神经系统,采用大量手法放松肌肉的练习,后来被作为运动员恢复体力和放松精神的手段广泛使用。最后,则是拉乌里·皮卡尔拉的《田径手册》一书(1930 年)出版,该书不仅讨论了负荷和休息问题,而且涉及了负荷的交替节律,并为 40 年代后期间歇训练法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此外,珍妮·达乌尼 1930 年提出的按体格区分个性的方法,以及谢尔顿

《体格类型》(1940 年)和《气质类型》(1942 年)两书中的原则,都成为教练员指导训练的重要参考,从而体现了心理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1. 体育科学学术组织的建立

随着竞技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竞技运动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发展趋势,都极大地促进了体育科学的发展。于是,有关体育科学学术组织开始建立。1911 年,北欧国家建立了国际体育学会;1913年,在巴黎召开了国际体育学术会议;德国在 1912 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医学学会,1924 年成立了体育医学振兴委员会;法国在 1921 年成立了运动医学协会;日本在 1924 年成立了国立体育研究所;在美国,则革新了教材,

加强了健康和素质测试。在 20 年代各国体育科学迅速发展的情况下,1923 年成立了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