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创造思维区别于一般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创造想象的参与。为要从大量感性材料中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需要运用想象力,去设想、去构思事物内部的机理和结构联系的图景。

想象既具有形象性特征,又不受固有客观现实原型的束缚,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因此,想象是一种具有极大自由度的思维形式。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果说,知觉的形象是反映眼前的事物,记忆的形象是再生过去的事物,那么, 想象的形象则既是过去的、现在的,也是将来的,是人们所期待渴望的东西。想象既可以根据他人的口述或文字的描写产生从未接触过的事物的形象,例如,当老师给我们讲授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时,我们虽然从未到过庐山, 但通过诗中的描述,我们头脑中也会出现一幅美丽的画卷。发明家在设计新的机器时,可以在头脑中创造尚未存在的新产品的形象。同时,想象也可以形成现实中没有的、今后也不会出现的新形象。想象的内容似乎是“超现实” 的,其实,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人的实践中,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作为对未来事物的憧憬和向往,想象力对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可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两大类。无意想象是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如看到天上的云彩自然而然使人想起奇峰异兽等。梦,则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有意想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的想象。

有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类。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如前所述对李白的诗所形成的形象,就是一种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则是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艺术家的塑造和构思, 都是典型的创造想象。幻想,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它是一种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在学习过程中,再造想象是正确、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条件, 这是因为,我们所学的知识,大都藉助于书本、图表或模型,或教师的讲授而实现的。这些都是间接经验能否在头脑中形成与此相应的形象,是我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比如说中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如不能在脑中形成相应的空间图形,对未知问题的求证就无从下手。在学习历史时,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几千年前生活的情景中去,只能凭借我们对书本描述所形成的再造想象,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可见,正确地再造想象,对我们知识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而要形成生动、正确的再造想象,必须具备下列两个条件:

一是要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再造想象是由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所引起的,因此,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二是要丰富表象的储备。表象是进行想象的基本材料已有的表象材料越

多,再造想象的内容也就越丰富、生动。例如,要理解“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如果我们头脑中已经存有黄鹂、白鹭、翠柳的表象,再造想象就会很生动和具体。相反,如果我们头脑中不存在这些表象, 对诗句就只能进行刻板的死记。所以,生动、正确地再造想象,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作基础。

创造想象在学习过程中不同于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不是以接受知识为 主,而是以创造新的、独特的形象为其特征的。创造想象和创造思维,共同组成了人类的创造活动。因而,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离不开创造想象。对于我们来说,学会进行创造想象的方法,是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必由之路。具体说来,进行创造想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创造想象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

  1. 实践的要求与个人创造的需要。社会本身的发展,不断提出创造新 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当这种要求在人脑中得到反映,并与个人的世界观、需要相结合时,人就产生了创造新事物的具体动机和兴趣,也就获得了创造想象的动力。

  2. 原型启发。人们创造想象所形成的新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开始时总是受到一种类似的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 象,这就是原型启发。这种对创造想象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为原型。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可能有启发作用,但在原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联想之后才有可能想象出新事物。

  3. 灵感。在创造想象的过程中,新形象的产生常常带有一定的突然性。 这通常被称为灵感。灵感是人在以全部的精神力量去解决所思考的问题时, 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出现的顿悟现象。灵感到来之际,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为活跃,工作效率极高,从而使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完成全部的创造活动。

联想是创造思维经常使用的一种连动思维方式,是培养创造性心智机能的一种思维活动。它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思考的延伸,是由此及彼的思考。一个人如果不会联想,他的知识不仅是零碎的、孤立的,而且也是有限的。联想的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1. **纵向联想:**是指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纵深一步,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机理和内部动因。从“偶然性”中寻求“必然性”,从“特异性” 中寻求“一般性”,从“一种必然性”中寻求“多种必然性”,从而做出具有突破性的发现。

  2. **逆向联想:**是指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面”,客观事物之间有许多现象常常是互为因果的,具有可逆性,可从已知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反向推出乙事物与甲事物之间的另一种联系。

  3. **横向联想:**是指发现一种现象后,便联想出特点与之相似或是相关

的事物,也可以称之为特征迁移。

联想可以激发人们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我们知道,传统的智力测验和教学活动往往只要求一种解释或是答案。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 平均要经历 2000 多次测验或是考试,“唯一正确答案”的观念已经深深植于脑海之中。然而,生活之中的大多数问题并非如此,有许多事物往往会有许多个正确答案,这要依据你所追求的目的而确定。如果你认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你当你寻找到一个以后,就会停止寻求其他答案的探索,这就会大大限制人们的认识,抑制创造精神。展开联想,就可以驱使人们发挥认识的积极性,采取多种研究角度,寻求多方面的解答,从而把创造性思维思维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联想依赖于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联想中所产生的智慧火花,是长期刻苦努力、熟练掌握知识的结果。心理学家认为,联想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是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是神经元模型之间的暂时联系。知识和经验积累多了,大脑便储存起很多神经元模型,这时,联想时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