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创造力高的人,不一定最终能成为创造者。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里所说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主要指情感、

意志和性格方面的积极特征。

情感是创造的动因。我们必须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自觉克服消极心境、控制不良激情的能力,使其对创造充满热情并稳定持久。为此,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的中心是义务感,即对祖国、对人民、对集体、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情感,道德感和义务感是创造冲动的源泉。有了这种感情, 社会需要才会转化成为个人的需要并引导创造者不辞辛劳地投身于创造实

践。

创造是一种顽强、细致并富有灵感的劳动。这种劳动要求创造且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要求创造者有坚强的意志。一般创造力强的人都具有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有主见,有耐心、有毅力;既不盲从,也不独断; 既不踌躇不前,也不鲁莽行事。为此,应该不断地给学生一定难度的活动任务,明确目标,严格要求,积极引导,让学生的意志在为实现目标、完成任务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磨练。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344 页)。积极的性格特征,如勤奋、勇敢、自信、谦虚、谨慎、细致、进取心、探究性等,对创造力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怠惰、怯懦、自卑、骄傲、粗心、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等则抑制创造力的发展。许多科学家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性格特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温伯格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关系中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 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标准。可惜,我们目前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考试方式,都只引导学生注重分数,很少鼓励学生探新、创造。

不论是情感、兴趣,还是意志、性格,其良好品质的形式和发展,其不良品质的预防和消除,最终还是决定于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性质。这些处于心理结构的最高层次的东西,是指导人们认识事物和支持行动的最高调节者。因此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这既是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保证,也是进行艰苦创造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