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发展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发展的第三阶段,至今还是相互交叉,密不可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同是生命的化学,是在化学和生物学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分子生物学这一名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 1938 年。这一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韦弗(W.Weaver,1894—?)在他的一份“自然科学”的报告中说:“基金会支持了一系列相当新的,可以被称为分子生物学的领域。在那里,精密的现代技术被用来观测某些生命过程中非常小的细节。”韦弗在他的任职期间(1932—1955)曾经用经费支持了不少关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对分子生物学的产生有重大影响的美国冷泉港每年一次的学术讨论会就是由他支持的。他虽然是一位数学家,却很有眼光,表现出对新生学科的远见卓识。
50 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生物学中许多重大问题。如核酸双螺旋结构、核酸复制、遗传密码、遗传的中心法则等。病素逆转录酶的发现,更加速了基因工程技术的现实可行性。蛋白质的纯化方法及结构分析的快速发展、激素受体学说、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的发现等等都使生命科学上了一个新台阶。用体细胞克隆羊“多利”成功,突破了利用胚胎细胞进行细胞移殖的传统方式,使动物“复制”进入崭新阶段,是生物工程技术的一个里程碑。因此,可以说战后的 50 年是分子生物学的世纪。几乎每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若干诺贝尔化学奖都颁给了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科学家。他们的贡献在生命科学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研究成就主要集中于英、法、美这三个国家。前苏联主要受到李森科运动的影响,使遗传学走进了死胡同达数十年之久,在中国摩尔根遗传学也遭受到批评,无疑会影响到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展。分子生物学是远比大多数古老的生物学领域更为费钱的事业。只有经济富裕才能大规模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战后的美国经济和物质实力雄厚,通过国内、外的经济扩张,财政资源可以有效地、大规模支持科学研究,而这种支持又是亚细胞水平上研究所需要的,分子生物学便蓬勃发展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