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境化学的定义和分支学科

环境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很快。国内外专著和教科书出版已有一二十种。以“Chemosphere(化学圈)”命名的国际性期刊于 1972 年创刊(主编:化学—生物化学家 O.Hutzinger),迄今已出版 28 卷(1994 年)。环境化学的定义及其范围迄今尚不统一,已有的一些著作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的基础上给出其研究范围或内容,差别很大,但亦有其共同点,即都着重以化学(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及其特性为主要内容。

以刘静宜为首的中国环境化学家,根据环境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变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如下定义:

“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对于“化学物质”的含义和范畴,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环境中除了一般公认的污染物外,还有营养物、信息物(包括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化学信息物)以及一些目前尚未被人们认识或完全确定的“潜在有害化学物质”等。随着人们对作用于环境(自然界)和生态系统(生命界)的化学物质危害性的逐渐认识,将有更多的“潜在有害化学物质”列入“污染物” 之列。因而最终会引起有害生态效应的那些化学物质,从本质上看也是属于危害生态的“污染物”,例如,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痕量气体,虽然在对流层中并不引起化学效应,但是在平流层发生了化学反应而最终会引起环境的变化(气候变化)而导致对生态的危害。

由于化学(污染)物质进入各环境介质后,通过迁移、转化,动态地把各个介质联系了起来,从整体上形成了化学圈;并在各个介质中表现出各自特有的环境化学行为和相应的化学效应,由此产生了环境化学的各分支学科

(图 17-1)。

环境化学分支学科的分类及其名称迄今尚不一致,根据我国十余年来环境化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经验,吸取多方意见,可暂作如下的划分与命名

(表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