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

比例性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自觉地、经常地保持比例性,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实质所在。按比例发展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他又反复地强调了这一点。

陈云同志在 1978 年末至 1979 年初提出进行经济调整,正如他在 60 年代初提出进行经济调整一样,是基于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状况的深刻分析。诸如:

陈云同志分析了农业落后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指出:“搞建设, 必须把农业考虑进去。所谓按比例,最主要的就是按这个比例。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是由于农业的落后而来的。

陈云同志分析了由于建设规模过大而造成的比例失调状况,指出生产和建设都不能留有材料的缺口。“各方面都要上,样样有缺口,表面上好看, 挤来挤去,胖子挤成瘦子,实际上挤了农业、轻工业和城市建设。”陈云同志重申他的一贯主张:“我们的基本建设,必须是没有赤字的。就是在财政平衡的基础上,看能够拨出多少钱用于基本建设投资,以这个数字来制定基本建设计划。”

陈云同志对比例关系的分析,绝不是停留在工农业之间的比例、基本建设规模这样的层次上,而是由此出发,对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例如,在农业中,分析了粮食作物同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在工业中分析了各个工业部门之间的关系,钢铁工业同其他部门的比例关系, 以及钢铁工业各个环节的比例关系;在基本建设中,分析了“骨头”和“肉” 的关系,在作为“骨头”的工业交通项目中又分析了大型项目和一般项目的关系,等等。

积累和消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正确处理这种比例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实践表明,消费膨胀是导致改革失败的一个危险的陷阱。我国 12 年的改革在这方面也有深刻的教训。陈云同志早就注意到了这个

问题。早在 1980 年,他就提醒我们:“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因为只能量力而行,所以有些好事不能一时就办到。有些好事,只能做,不登报。” 1981 年,陈云同志又概括了“第一要吃饭,第二要建设”的著名论断,指出: “一、要使十亿人民有饭吃;二、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里就包含着一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则界限:只有这么多钱,不能提高大多,必须做到一能吃饭,二能建设。”陈云同志认为,这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大方针。这些年来,由于对这个根本方针的忽视,加之体制格局的变化,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地向个人倾斜,由此给发展和改革带来的消极后果,至今还在困扰着我国经济。

1984 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过热,再一次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

失调。邓小平同志 1985 年 8 月 2 日接见外宾,在谈到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太快时说:“听起来可喜,但有不健康的因素。”陈云同志赞成他的意见,并且指出:“我们目前的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都很难适应这样高速度的需要。” “说到底,还是要有计划按比例地稳步前进,这样做才是最快的速度。否则, 造成种种紧张和失控,难免出现反复,结果反而会慢,‘欲速则不达。’” 不幸而言中。由于“软着陆”的失败,终于酿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不得不进行治理整顿。国民经济发展再一次出现大的波折,我们又受到了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建国以来几次大的经济波折,都是根源于急于求成。由于我国经济落后, 人民群众要求迅速改善生活,加上人口和就业的巨大压力,以及同经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所产生的压力,很容易产生求成过急的倾向。体制方面的原因无疑又加剧了这种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求我们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 象陈云同志所说的,脚踏实地的前进,这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顺便说说, 1979 年调整钢铁工业指标的时候,陈云同志曾经不无感慨地说:“过去似乎我是专门主张少搞钢的,而且似乎愈少愈好。哪有这样的事!我是共产党员, 也希望多搞一点钢。问题是搞得到搞不到。”陈云同志当时分析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钢铁工业同其他工业部门的关系以及钢铁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指出: 1985 年搞 6000 万吨钢根本做不到;到 2000 年钢产量达到 8000

万吨就不错。实践证明了这种预见惊人的准确:我国钢产量 1989 年才突破

6000 万吨;最近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

建议,提出 2000 年钢产量的指标正是 8000 万吨。

克服求成过急的痼疾,首先要正确规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过去求成过急往往是由于过高的目标选择。15 年超英赶美是导致 1958 年大跃进的一个重要动因,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是导致 70 年代未经济过热的一个重要动因。陈云同志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时痛切指出:“决不要再作不切实际的预言, 超英赶美等等。”当 70 年代末我们还坚持着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既定战略目标的时候,陈云同志即尖锐指出:“一方面我们还很穷,另一方面要经过二十年,即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个矛盾。”由邓小平同志首倡而后由党中央正式确定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三步走的部署,明确提出要首先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小康少然后再用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即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正确反映了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进程, 从而在总的战略指导思想上解决了急于求成的问题。这是邓小平同志的杰出贡献。现在的问题是真正按照这样的战略部署,来具体规划和计划我们的经济建设。陈云同志在 1979 年指出:“目前人民向往四个现代化,要求经济有较快的发展。但他们又要求不要再折腾,在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应该探索在这种条件下的发展速度。”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这样重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