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政入手抓计划工作,搞好综合平衡
计划和财政都是国民经济的综合部门。计划必须建立在财九可能的基础上,财政必须大力促进计划的实现。在经济生活中,经常有些部门从需要出发考虑问题多一些,有些部门从可能出发考虑问题多一些,这是不奇怪的。现实要求这两个方面必须结合,既考虑需要,又考虑可能,把两者统一起来, 按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办事。在制定和安排经济计划和财政计划时要提倡全局观点,防止片面性。陈云同志经常提醒一切财政经济工作者都要树立政治观点,从全局出发,综合地考虑平衡问题,强调树文三大平衡的观点, 即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物资供需平衡(后来又提出外汇收支平衡, 称为四大平衡)及其相互间的平衡,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综合乎衡。综合平衡思想是陈云理财思想的精髓。
陈云同志为了使财政经济工作者加深对综合平衡的重大意义的理解,进一步从理论上对综合平衡进行了阐述。他指出,“计划工作的规则,有计划按比例。这一论点来之于马克思”。“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在一个国家胜利以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说:“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在陈云同志看来,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是客观经济规律。它同自然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能取消的。人的思想要符合客观规律,就必须注意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安排好了,就可以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了。
早在 1954 年,陈云同志即提出“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但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具体比例,在各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各个时期,都不会是相同的。一个国家,应根据自己当时的经济状况,来规定计划中应有的比例。究竟几比几才是对的,很难说。唯一的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合比例就
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在 1979 年经济计划出现冒进, 需要进行调整时,陈云同志指出:“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现在的国民经济是没有综合平衡的,比例失调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十年前陈云同志的这些深刻的指示,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因而导致前几年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通货膨胀的情况。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是社会主义计划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所在。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思想。40 年的经验说明,综合平衡搞的好的时候,经济发展大体上就有比例、就协调稳定,经济效益也比较好;综合平衡遭到破坏的时候,也就破坏了有计划按比例的原则,就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经济效益就降低。比例失调,引起经济大起大落, 就需要进行调整,过去儿十年,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多次进行调整,充分发明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经济的需要。
陈云同志在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工作中,特别注意抓基本建设规模问题。陈云同志有个著名的论断:“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象我们这样一个有六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这是陈云同志在 1957 年 1 月针对 1956 年的冒进讲的。现在 30 多年过去了。回顾这一段时间,几次大起大落,几经反复,都是由于基本建设规模安排过大造成的。1958 年基本建设投资较上年增加 126 亿元,增长 88%。在“大跃进”的头脑过热情况下,连续三年基建规模膨胀,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市场不稳, 经济蒙受重大损失。直到 1961 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三年大力调整,经济才又趋于稳定,计划安排才逐步实现综合平衡, 随之出现了 1963 年至 1965 年经济有比例的发展,经济效益有所提高,速度也是不慢的。1970 年基建投资较上年猛增 112 亿元,增长 55%。由于基建投资增长过猛,使国民收入中的积累率由 1969 年的 23.2%猛增到 1971 年的34.1%,造成经济中出现了三个突破,即工资总额、粮食销售、职工人数都大大突破了国家原来规定的计划,把国民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1978 年基建投资又较上年增加 119 亿元,增长 31%,1979 年基建投资较上年也有较多增长。这两年,由于利用外资引进项目过多,国内配套资金不足,造成投资膨胀,这就是所谓的“洋跃进”。1979 年陈云同志和李先念同志主持中央财经小组工作,又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停缓了一些项目。但是,后来我们有些同志井没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1984 年基建投资较上年增加了 149 亿元,增长了 25%。这几次都是大起之年,随之而进行调整,又出现大落。1984 年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势头有增无已。虽然也提出要降温,提出固定资产投资三年踏步,实际并没有稳住,而是继续大踏步的前进,大大超过过去多年的增长幅度。 1984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是 1832 忆元,到 1988 年增加到 4496 亿元,平均每年增加 660 亿元,平均每年递增率达 36%。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比例失调,社会经济生活中暴露出不少矛盾和问题。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任务,现在正为实现这一任务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