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平衡”的产生

人们常说“三大平衡”产生于 1956、1957 年的反冒进。其实。从历史的发展看,时间应当向前推移,它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产生的,后来经过三年恢复和四年建设的实践,特别是总结了 1956—1957 年的冒进与反冒进的经验教训,才明确提出了“三大平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济指导思想。

在建国前夕召开的上海财经会议上,陈云同志注意抓住财政。金融、物资的平衡问题,解决全国财经困难。这次会议确定,着重研究掌握全国的财政、金融、物资情况,做出 8—12 月的计划安排和 1950 年的估计,以便控制

市场物价逐步走向稳定。会议着重对 1949 年 8—12 月全国(东北除外)的财政、金融、物资情况作出计算。

关于财政收支。5 个月全国(东北除外)财政赤字 7130 亿元(旧人民币, 以下同),用物资调拨和公粮附征货币收入抵补 1330 亿元,赤字还有 5800

亿元。会议打算建议中央发行公债 2100 亿元(另有用金银外汇购买公债 400

亿元),如能实现,赤字可降为 3700 亿元,关于物资收购。首先是收购棉花,

1949 年 9—12 月计划收购新棉 125 万担,以保证纱布生产。其次是收购丝、茶、桐油、烟叶、生油、猪鬃等出口物资,以刺激土特产的生产。此外,还有粮食,准备在公粮征收之后有可能时,适当收购一部分。会议根据各大区的情况,计划安排物资收购总数为 4700 亿元,其中用现钞收购的为 3400 亿元。

关于货币发行,主要是两项:一是财政赤字 5800 亿元,二是物资收购

3400 亿元,合计为 9200 亿元。也就是说, 1949 年 8—12 月需要发行货币

9200 忆元,同 7 月底的货币流通量 2400 亿元相比,增加 3.8 倍。如果发行

公债 2100 亿元,货币发行总量可以减少为 7100 亿元,比 7 月底增加 2.9 倍,

事实上,1949 年公债没有出台,改在 1950 年发行,货币发行是按 9200 亿元安排的。

关于物价的估计。根据货币发行的情况,会议对 8—12 月的市场物价作

了估计。陈云同志在 8 月 8 日的报告中作了简短概括的说明:“为了保证今年秋季的支出,八至十月每月需发行一千六百三十三亿元人民币,以七月底二千八百亿元为基数,每月发行指数增加百分之五十八。假定其他情况不变, 则物价也将上涨百分之五十八。这些发行,主要是解决军费开支及修复现有铁路的费用,还没有考虑到工业的投资和农产品的收购。十一、十二月除军费外,要收购棉花和出口物资,两项合计每月需发行一千六百九十二亿元, 还须另外筹划。物价上涨指数是否可能降低?到冬季,由于解放地区扩大, 农产品上市,工业生产的恢复和纱布的推销等等因素,物价上涨率有可能降低。按保守的估计,可能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这样,物价上涨可能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他还说:“开支能否少一些呢?不能。首先,军费不能减, 减少了就不能保证部队的需要。其次,为收购棉花和出口物资而发行的票子也不能减,减少了工农业生产都会有困难。当然,提倡节约,可以省一些, 但数目不会大。”应当看到,这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估计,但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预测,在刚刚取得基本胜利的情况下,初次研究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 也只能如此。尽管实际情况发生了某些变化,因增加支出和物价上涨,到年底实际增加发行了很多货币(比预计数增加 17000 亿元),也不能稍减上海财经会议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上海财经会议是成功的,在新中国财政经济史上,是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会议,对后来的全国财经工作有深远的影响。其所以是成功的,就在于会议一开始就抓住了国民经济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财政、金融、市场物资的综合平衡关系,也就是后来陈云同志所提出的“三大平衡”,第一次用它来分析研究全国市场物价问题,并通过有计划的安排财政、信贷收支和物资购销,掌握全国市场物价活动变化的情况,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上海财经会议以后,经过 1949 年 11 月的物价波动和稳定物价斗争的实践,进一步说明尽快改变全国财政经济分散状况的紧迫性。中央人民政府不把财力物力掌握起来,有计划地集中安排快用,市场物价就无法真正稳定, 恢复与发展经济也是一句空话。因此,1950 年 2 月召开了全国财政会议,在陈云同志的领导下,中财委提出了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方案,经过中央、政务院的批准,从 3 月起在全国实行。

统一财政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统一管理财政收支,统一管理物资,统一管理信贷收支和货币发行。没有这三个统一,就不可能实现“三大平衡”, 也就不可能使市场物价稳定,经济稳定。统一财经,就是变过去的地区分散管理为中央集中管理。重大的体制改革,必然会遇到一些不理解其意义的人们的议论。因此,陈云同志多次向大家说明统一的必要,促其顺利实行。 1949

年 12 月 28 日,他在同薄一波同志联名发给华东财委的电报里说:“从客观情况看来,如不作基本统一,则困难程度、为害之烈将更大。其理由如下:

(甲)支出方面,五六百万主力部队与大行政区直属部队是必须按月由中央

(通过大行政区)开支的,其开支到今天为止主要靠货币发行。(乙)收入

方面,公粮、税收均在县、市、省的手里,收入的多寡迟早,中央无法确实掌握,而公粮变卖及现金税收,又 恰恰是今后按月按季回笼货币的主要手段。

(丙)关内市制已统一,汇兑、交通已畅通,一遇金融、物价风潮,必然牵动全国,除东北外无一地区能自保。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实行统一所遇到的困难小,为害亦小;由不统一而来的金融、物价风潮的困难大,为害亦大。因此,应该克服统一中可能出现的小困难,避免由于不统一而产生的物价混乱等大困难。”

很清楚,公粮、税收在省、市、县手中,支出大部分在中央,中央只出不进,财政赤字很大,必然是大量发行货币,通货膨胀,市场物价波动混乱, 社会不能安定。因此,统一财经首先就是统一财政收支。在此同时,又抓了仓库物资的统一,人员编制的统一,滴业贸易的统一,银行信贷现金的统一, 奠定了全国财政、金融、物资的综合乎衡和制止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物价的基础。这就给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3 月开始实行统一财经的决定,4 月就见效,很快稳住了物价,做到了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从而加快了经济恢复的步伐。新生的人民政权牢固地站立起来了!

根据以上所述,不难看出,从 1949 年 8 月的上海财经会议,到 1950 年

3 月的统一财经,虽然当时没有明确提出“三大平衡”的概念,但却都是按照“三大平衡”原则进行工作的。在陈云同志求实精神的指导下,成功地消除了财政赤字,制止了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为此后年度的财经工作开创了一条光明大道,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所以应当说,“三大平衡”是在 1949 年上海财经会议和 1950 年统一财经工作中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