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恢复经济时期

我认识陈云同志是在 1950 年春,他自广东来杭州。一见面,他就告诉我, 在广东布置了种植橡胶的事,斯大林说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中国抓好,接着听取情况汇报,然后要我陪他到大街上去走走。他在街上,主要看街两边的铺面,一边走一边数着招牌。看完后,他概括他说, 杭州手工业发达,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等,在全国都是著名的。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陈云同志平易近人,对下级干部没有架子,注重调查研究, 经常亲自掌握第一手材料。

杭州是 1949 年 5 月解放的,接着解放了浙江全省。当时主要的任务是剿匪、镇反,以后是土改,经济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物价不稳。解放前, 人民群众饱受国民党金圆券贬值、物价暴涨之苦。解放后,一些好心人对物价波动深以为忧,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则冷眼看着我们这台戏如何演下去。

党中央在 1950 年 6 月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陈云同志主管财经工作, 贯彻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的经济情况,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了有力措施,提前实现了稳定市场、稳定经济的任务。

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2 年前,我在浙江省工作,1952 年在华东财委工作。从全国来说,当时采取的重要措施是一系列的,如没收官僚资本,实行土地改革,统一财经政策与管理,调整工商业,稳定市场、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生产等。当时我在下边的实际工作中,深深体会到陈云同志对情况的分析是符合实际的,采取的措施是具体而有力的。早在 1949 年下半年,全国财政经济严重困难,陈云同志说:“解放战争还在广大地区进行。作战费和六百多万脱产人员的费用,很大部分是依靠发行钞票来解决的。”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发行的大量增加,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怎么办呢? 我回忆起来,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采取了下述的有力措施。

(一)举办折实储蓄,稳定金融

为了稳定物价,提高人民币的信誉,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了折实储蓄。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6 月即开办了折实储蓄,浙江的主要城市也举办了折实储蓄。折实储蓄开办后,很受群众欢迎, 1950 年 2 月达到最高峰,然后又逐

步转向办理保本保值储蓄。这种保本保值储蓄是 1950 年 4 月开始,由人民银行开办的。它是折实储蓄的延续,仍按折实标准单位对存款保本保值,即: 在物价上涨时对存款保值;在物价回跌后,对存款保本。由于这种存款保证了存款人在物价波动中免受损失,因此折实储蓄纷纷转向保本保值储蓄。以后,随着物价平稳,保本保值储蓄逐步下降,越来越多地被货币储蓄所代替, 终于在 1952 年 7 月停办,回顾历史,当时举办折实储蓄,对稳定人心、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稳定金融形势、打击投机倒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随着金融形势的稳定和物价回跌,人民政府因势利导,从折实储蓄过

渡到保本保值储蓄,再过渡到货币储蓄,每一步都切实可行,每一步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二)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

在 1949 年下半年,面对当时财政开支不能减少、物价不稳的困难,陈云同志要大家考虑怎么办。他说,无非是两条:一是继续发票子,二是发行公债。经过和各大区同志商量后,决定发行公债,井决定公债要折实,以牌价为准,有借有还。折实公债的单位是“分”,情况大致是:每一“分”折实公债包括大米 6 市斤,面粉 1.5 市斤,白细布 4 市尺,煤 16 市斤。折实的基本内容是吃、穿、烧,各主要城市的上述商品牌号不一。如上海是:米(上白粳),面粉(老车牌),布(龙头),煤(淮南)。天津是:米(北河小米),面粉(东亚利字),布(红五福),煤(开滦)。其它如汉口、广州、重庆、西安,均有“各自的牌号。折实公债“分”以前 10 天市场批发价为标准,全国各大城市加权平均,权数是:上海占 45%,天津占 20%,汉口占10%,广州占 10%,重庆占 10%,西安占 5%。加权计算后的折实公债“分” 的价格全国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据 1950 年 3 月《人民日报》公布的折实公债每一单位约 3 万人民币(这是旧币,折合后来的新币为 3 元)。

与折实储蓄、折实公债先后存在的,还有折实工资分,折实工资分从 1950

年 9 月统一实行,一个工资分包括:粮 0.8 市斤,布 0.2 尺,油 0.05 市斤,

盐 0.02 市斤,煤 2 市斤,以”商品一般按国营公司的零售价计算,每隔半个月或一个月,由当地报纸公布一次。

上述这些措施,完全是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对当时稳定市场、稳定金融,起了很大作用。

(三)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1949 年 7 月陈云同志由东北到北京不久,即去上海,蹲了两个月,主持统一财经工作会议。他当时为什么在上海召开这个会议呢?这是因为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是旧中国外国资本和中国官僚资本的基地,也是中国民族资本的基地,先把上海经济稳定下来,便可以稳定全国经济。上海支援全国, 全国各省支援上海,则稳定全国经济就比较好办了。当时已经解放的老解放区虽己连成一片,但除了政策上的统一以外,财经管理工作完全处于分散状态,各有货币,各管收支,解放区之间只能做到少数军用品和少数物资可以进行调拨,远远未能达到全国财经工作的统一,这是不能适应全国统一政治局面的需要的。为此,在上海会议上着重地研究了 3 个问题,一是统一财政收支;二是统一金融管理;三是统一重要物资的调拨,我曾听到别的同志告诉我,陈云同志为了说服华东、上海的同志,提了一个问题:要统一,先统富的还是先统穷的?华东、上海的同志无保留的回答:当然要先统富的。富的赞成统一,其它大区就不会有什么阻力了。这也是陈云同志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例子。

关于统一货币。统一财政,首先要统一支出,在支出上实行集中控制。统一支出,要以统一货币为前提,当时除东北外,决定以人民币作为全国的通货。各个解放区从多年各有货币、各管收支到统一货币、统一支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了使这一工作顺利进行,陈云同志当时的做法是, 先给各地区一部分人民币,作为周转金,保证各地支出的需要,然后才统一货币。这种周到的安排,使货币统一工作平稳地度过了。

关于统一财政收支。上海会议提出统一财政,只能做到统一支出,井未

规定统一收入的办法。因此,财政收入当时还未集中统一。到了 1949 年底, 陈云同志又明确地提出实行财政、税收、公粮、贸易等主要经济手段的基本统一,即:国家的主要收入统归国库,没有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的支付命令不能动支。由于各地领导同志能以大局为重,财权按规定上交,这就为 1950

年 3 月正式统一全国财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关于重要物资的统一调拨。在上海会议期间,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是: 怎样稳住上海呢?当时上海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两白(大米、棉花)一黑(煤)。陈云同志认为,“上海的问题,是有无大米,有无棉花,而其关键是有无运力,把大米和棉花运进来”。当时在稳住上海、占领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的工作安排中,开始实行了全国重要物资的统一调拨,做到互通有无。抑制上海物价的涨风,主要靠粮食和纱布,“一个是吃,一个是穿,是市场的主要物资。我掌握多少,即是控制市场力量的大小”,“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在农村主要靠纱布”。这是当时稳定物价的关键。

由于全国财政、金融、重要物资的调拨的统一,到 1950 年 3 月。政务院正式作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就水到渠成了。整顿财政不到半年,到 1950 年上半年,财政收支就出现了接近平衡的局面。

(四)初步调整工商业和打通城乡交流

经过 1 年多的工作,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金融物价基本稳定。但私营工商业界发生了困难。1950 年下半年,开始了对私营工商业的调整。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实质,就是调整公私关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由国家给以适当的照顾和安排,使得五种经济成分各得其所。在政策思想上,也就是树立起国营经济强有力的领导地位,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具体措施是,一方面放松银根,由银行给予贷款支持;另一方面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品的办法。对私营商业。调整了经营中的差价,使其有利可图。

私营工商业困难解决了,还需要打通城乡关系,促进市场繁荣,在这一期间,由于人民币已下乡,逐步占领了阵地,同时又采取了多种办法,打通城乡交流,工作的重点是,一方面把农村上产品收运出来,供应城市需要, 另一方面把工业品送下乡,同时积极组织出口。这对活跃城乡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记得当时在杭州孤山举办的浙江全省土产交流会,人山人海,喜气洋洋,对打通城乡交流、活跃市场,确实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陈云同志对此很重视,他曾说过:扩大农村土产品的购销不仅是群众问题,而且也是目前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城市的繁荣是农村经济运转的结果,农村土产品卖出去了,就增加了农民的购买力,促进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减少城市的失业现象,城市购买力也跟着提高,工商业繁荣,又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减少了财政上的困难,物价更趋稳定。实践的结果,正如陈云同志总结 1950 年工作所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只有两个重点,一是统一,二是调整,只此两事,天下大定。

1950 年 10 月下旬,抗美援朝开始,这时必须首先考虑我们的财政经济如何承担战争的重担,财政工作的部署应该如何分别轻重缓急加以安排。陈云同志支持毛泽东同志关于抗美援朝的伟大战略决策。他对财经工作安排的顺序,第一是战费,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第二是稳定市场, 求得金融物价的稳定;第三是各种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支出(即“边抗、边稳、边建”的方针)。这三大任务同时承担,而且是在经济十分薄弱的基础上进

行,所以当时不少民主人士以及部分党内干部是心存疑虑的。但是实践结果, 不仅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和市场的平稳,而且使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物资交流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提前恢复与好转,使我们有可能转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