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很好地研究资本主义” 李裕民

1973 年,陈云同志曾经出来工作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周总理让陈云同志协助抓经贸工作。当时,由于“四人帮”的破坏,我国的对外贸易大幅度下降,对外经济、金融工作几乎陷于瘫痪状态。在这种条件下,陈云同志并没有被邪恶势力所压倒,他非常重视关心我国的对外经济、金融工作。他从调查研究国际金融、贸易问题入手,对我国未来对外经济发展的趋势作了科学的预测。他与从事对外经济工作的同志一起交流经验,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帮助大家克服工作中的困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973 年的6 月 7 日,陈云同志在他的家里约见了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希愈和副行长兼中国银行总经理乔培新同志,我也参加了会见。当时我主要负责外汇资金方面的工作。在这次会见中,陈云同志就国际经济贸易、国际货币金融问题作了重要的谈话。尽管谈话是在近 20 年前的“文革”期间,但在今天,在我们坚持改革开放,进行四化建设的时刻,研究学习陈云同志有关涉外经济的论述,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

在 50 年代中期,随着帝国主义侵朝战争的失败,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 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当时,我国正确地把握住了形势发展的方向,在国际上明确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内明确提出要致力于经济建设,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全面制定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国的治国纲领。但是,这种正确的认识和路线在 50 年代末期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种说法,不顾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实际情况,过分估计世界战争的危险性,提出要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争取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为此,在国内根本不考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考虑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需要,一切要服从他们所搞的极“左”的东西。针对这些,陈云同志在 1973 年听取银行工作汇报时明确地指出,“列宁讲过:到共产主义时代,会用金子修一些公共厕所。现在离那个时候还很远。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领我们应占的地位”。

在现实的世界上,由于各国历史环境、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国际经济关系是一个十分错综复杂的问题。然而在“左”的思潮泛滥的年代, 却把这种复杂关系简单化和片面化了。似乎除了一两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平等互利和相互支援的关系以外,其他都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没有什么平等互利可言。陈云同志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要研究资本主义,要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这充分反映了陈云同志的战略眼光和过人胆识。

在 60 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现实已经日益明显地表现出几个特点:

  1. 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还会长期存在下去,

    并且在一些方面占有优势。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强大,帝国主义国家为所欲为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将处于一种长期相对和平与竞争的共存状态。

  2. 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直接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在逐步发

生变化。发展中国家需要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发展本国经济;而发达国家则希望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从发展中国家攫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因此, 双方的经济关系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又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利益,从而形成一种在相互斗争和相互合作中求发展的关系。

  1. 尽管世界上总是不太平,存在着诸多的矛盾斗争和不稳定因素,但由于军事科学和现代化武器的高度发展,由于世界人民的不断觉醒,战争的作用和后果已经发生了变化,任何国家想通过世界性战争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经济或其他目的,已经日益困难。

  2. 各国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竞争将日益激烈,解决国际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争端的主要手段,将越来越依靠综合经济实力,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陈云同志洞察了国际形势出现的重大变化,他指出:“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百分之七十五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苏联他们。这个趋势是否定了?我看是定了。因此,我们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在近20 年后的今天,学习陈云同志这段谈话,使我们想到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

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再次强调的,在中国,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因此我们坚持实行开放政策,热诚欢迎外国资本家来华投资做生意,平等互利地进行合作、交流。

要重视研究国际金融和货币问题

1973 年,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实行了长达 28 年之久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了。这个也称为布

雷顿森林体系的国际货币制度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用美元可以按照 35 美元

一盎司黄金的官价,向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自由兑换黄金。这个原则于 1971

年 8 月 15 日由美国总统宣布美元停止自由兑换黄金而被放弃。二是各国货币

与美元维持固定汇率。这个原则于 1973 年 3 月由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而被放弃。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黄金,这个作为世界各国货币共同的价值尺度,在经历了几百年历史后,终于与货币脱钩, 出现了所谓的“黄金非货币化”。

当时,我国对外基本属于封闭状态,与国外金融界的交往十分有限。但陈云同志仍然十分敏锐地观察到了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重大变化,并且以长远的眼光估计到了这种变化最终会对我国产生影响。陈云同志及时向我们提出,要认真分析研究有关国际金融、货币的十个问题,即:

  1. 美、日、英、西德、法各国从 1969 年至 1973 年的货币发行量多少?

    外汇储备多少?其中黄金储备多少?”

  2. 现在肚界黄金年产量多少?其中主要产金国的年产量多少?

3.800 亿欧洲美元都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

  1. 作为经济繁荣、衰退、危机的标志,工业除了钢铁以外,还有哪些行业?美国是包括建筑业的。

从 1969 年至 1973 年,美、日、英、西德、法各国的钢铁、机械或其他基本建设投资多少?

  1. 美、日、英、西德、法各国度过危机的办法是什么?每次危机间隔时间多少?

  2. 美国同英、日、西德、法各国的矛盾,除了政治上的以外,经济上的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矛盾是什么?

  3. 美国和日、英、法、西德各国在贸易和货币方面存在的问题,估计采取什么办法来解决?

法国财长德斯但是主张把货币和黄金联系起来的。世界上货币总流通量和世界上黄金总持有量,是否可以算出一个大致的比例来?

8,美国 1973 年对外赤字多少?包括转移、驻军、投资、旅游、贸易等方面。

9,对世界经济和货币、金融情况的近期和远期的估计。

10.对外国银行给我们的透支便利的利害估计。

今天,我们重温这些研究课题,可以深深感觉到,尽管经历了近 20 年时间,但它仍然不失为探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体系。因为这 10 个题目,也正是当今世界各国对于全球经济发展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问题。

从 1979 年以来的 10 年中,我国坚定地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与国外交换商品、劳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吸收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这也就必然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所形成的冲击波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我国经济的运行。包括西方国家货币汇卒和利率的变动,国际市场原材料及制成品价格的波动,国际资本市场资本的供求和流向,以及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变化因素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当然,这里包括了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江泽民同志指出,今后,“为了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我 们 在 依 靠 自 己 力 量 积 极 发 展 我 国 经 济 和 科 学 技 325 术的同时,要努力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因此,很好地研究资本主义,研究国际经济、金融问题, 已经远远不能仅仅是学术理论界的事了,它将越来越成为我们现实经济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如陈云同志所指出的,和资本主义打交道是大势已定了,必须搞清楚与他们在贸易往来中的供求关系和货币关系。

“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的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

在 1973 年 6 月 7 日的那次会见中,我们向陈云同志汇报了银行历年来的

资金运用情况。并且汇报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外国银行得到 10 亿美元甚至更多一些的外汇信贷资金。但是在国内碰到了两个问题:一是方针问题,即这样做是否符合当时的自力更生方针和党的路线,以及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精神;二是方法问题,即要把国内当时的一些规矩变动一下。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利用国外的信贷就行不通。陈云同志听后立刻明确指出: “你是说一个是不是合法问题,一个是规章制度问题。我看,首先要承认是不是好事。只要是好事,你们就可以找出一个办法——一个变通办法来让大家讨论。立一个新的办法,要把一些界线划清楚,如不要粑实行自力更生的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要有条有理,不会和国内冲突的。总之, 只要承认是好事,就可以找出理由来。要把大道理讲清楚。”

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的方针与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这个陈云同志早在近 20 年前就提出的鲜明观点,充分体现了他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思想。在当时那种思想禁锢的年代,利用外资问题是个森严的禁区,一提及就要被扣上“洋奴哲学”等大帽子。但陈云同志不仅明确地肯定利用外资是好

事,而且还鼓励大家努力冲破开展利用外资工作遇到的阻力。事实上,早在100 多年前,马克思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备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所以说,为了加快发展本国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在从 70 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十几年中,整个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变化很快。西方国家逐步放松或取消对于本国金融机构的各种限制,并且普遍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各国银行也随之不断转向跨国经营,从而加速了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形成了各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生产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销售以及投资的国际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就势必要求银行业与之相适应。而全球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尽管金融资本的存在与运动最终必须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但在 70 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金融资本脱离国

际商品和劳务交易而形成相对独立的自我运行机制,这种变化趋势在 80 年代更加明显,井将继续发展下去。目前,全世界各银行每年所进行的外汇交易量要大大超过 100 万亿美元,是世界贸易总额的 20 多倍。金融资本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重要的经济力量,它对世界经济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可以说, 所有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其外,正如陈云同志所说:“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理由,是不是合法是另一回事,我们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东西束缚住。当然这可能会犯错误。但是谁不犯错误?⋯⋯过去没有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现在形势变了,有些同志没有看到,所以要向他们解释这些。”

根据陈云同志的指示,中国银行(当时与中国人民银行是一家)在“文革”的中、后期开办了对国内企业的外汇贷款业务。尽管数量不是很大,但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并且摸索了宝贵的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银行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国银行由过去长期主要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发展到既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又经营各类存款、贷款、投资、租赁、信托、咨询等全面业务,成为多功能的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特别是作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渠道,中国银行在近 10 年来,为国家组织和筹措了大量外汇资金,在支持外贸出口创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支持能源、交通事业的发展,支持来华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支持旅游事业以及对外劳务承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后,中国银行仍将不断向着高信誉、高效率、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银行迈进,努力为国家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你信誉好的时候人家找上门,不好的时候就要逼债”

陈云同志关于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经济思想,是一个完整和全面的体系。近 20 年前,陈云同志在提出要敢于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同时,也深刻和形象地告诫我们,与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吸收利用国外的资金,“这和过去(指解放前)上海、天津那些银行、钱庄一样,看到哪家生意做好了, 就找上门来了,无非是要些利润。这就是马克思讲的平均利润率。”陈云同志这段谈话的深层含义是,把国外的资金吸收到国内来加以运用,这能够加快我们经济建设的步伐;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自力更生都将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立足点。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利用外资只能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总

体的补充部分。绝不能设想把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立在依靠国外提供资金的可能性上面。国外提供的资金是有偿性的资金,国外资金的流入也将取决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如果是经济持续发展,国内的经济状况不断为国外有偿资金的回流并带走利润提供良好的条件,则国外资金会不断流入国内,吸收利用外资表现为良性循环状态。反之,任何影响国外有偿资金正常回流的国内经济状况,都不仅无法继续吸收利用国外资金,而且可能因无法偿还已经运用的国外资金而陷入债务困境。正如陈云同志所说:“你信誉好的时候人家找上门,不好的时候就要逼债。”

近 20 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吸收利用国外资金进行国内经济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及教训,主要的有以下几条:

  1. 外债的规模要适度,即利用国外资金所构成的对外债务总额不要超过本国当年出口收汇的总额;

  2. 外债的使用要得当,即利用国外资金发展经济,必须与壮大本国的外向型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培植出口产业的后劲,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和偿债能力;

  3. 外债的结构要合理,包括对外债务的长短期比重要适当。偿还债务的时间要均匀,债务的币种和筹资市场要多样化等。

  4. 外债的管理机制要健全,有关的体制、政策、措施之间要相互配套等。以上这几条是多年来在很多国家利用外资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中

总结出来的。它同时也清楚地验证了陈云同志在近 20 年前就提出的关于利用外资经济思想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