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选拔性考试
就目的而言,有两种不同的考试。一种是水平考试,一种是选拔性考试。水平考试的试卷水平是绝对的,不会由于考生水平的提高或降低而变化。就教学效果而言,达到和超过这个标准的人数越多越好。选拔性考试则不同, 试卷水平对考生而言是相对的。考生总体水平高,试卷的难度就大;考生总体水平低,试卷的难度就低。考试的目的是“拉开距离”,以利于“择优录取”。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
有人说,高考导致高中教学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根据高考条例,凡普通高中毕业生均可自由参加高考,不是面向少数人。当然,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国家所能提供的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限,高中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学,高校只能“择优录取”。
有人说,高考“冲击德体”。这种指责似是而非。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考核”,不是“智育第一”、“分数挂帅”。但考核的结果,“智”仅统考标准分就有 900 分,“德”、“体”仅有合格与否之分。而且绝大多数考生“德”、“体”都是合格的。否则,上百万落榜者若是因为德体不合格,那必将成为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因此,“择优”的最后决定因素只能是分数。
有人说,高考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这需要具体分析。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选拔性考试中,考生之间是竞争关系。在分布分数之前,由于不知道别的考生会达到多少分,不知道所报志愿学校(专业)录取分数是多少,因此,复习的努力程度必然是时间、精力、体力的极限。这种负担是降不下来的,这是竞争的规律决定的。更明确地说,高考的负担不在于考试,
而在于竞争。当然,考生的负担与试卷的难度在总体上会形成一个平衡。这个平衡促使高中教学质量与大学新生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有人建议,变高考为水平性考试。一个学生只要努力学,通过考试,即具备了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这样可以减轻考生的负担。但是,合格者都能进入大学吗?如果招生人数如旧,让哪些人上大学呢?如果合格者都上大学,大学能容下那么多学生吗?国家有这样的力量吗?欧洲许多国家实行水平考试。不过,那些报名人数多、招生数量少的大学或专业,仍然需要再举行一次选择性考试。
如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高考的作用也具有两重性。竞争的过于激烈加剧了它的消极影响,“应试教育”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发展了它的消极影响。高考的消极影响是高考自身克服不了的,需要社会加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