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体差别是高考竞争的根源

恩格斯曾经把脑体之间强制性的社会分工作为“阶级划分的基础”,列宁也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作为“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最主要的根源之一”。社会主义中国已经消灭了阶级对立与脑体对立,但脑体差别仍然明显存在。脑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吸引着青年人为得到它而不断奋斗。

脑体差别是导致高考竞争的根源,这一点在世界各国都一样。美国与日本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升学率都在 40%-50%之间,然而,日本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却比美国严重得多。这是由于日本受东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学历主义比美国严重。我国适龄青年进入普通高校的比例大致在 4%左右,而且有着与日本一样的东方文化传统,因此中国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远甚于美国,也甚于日本。虽然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还可以通过上成人高等学校、职业高等学校、参加自学考试等途径,但是,在相当多人的心目中,只有上普通高等学校才能接受“真正的”高等教育,这样,高考的竞争就成为继入小学、升初中、考高中之后“竞争金字塔”的顶尖。

户籍制度也是导致高考竞争的根源。农村孩子进城,除少数人参军后转干、转业有机会外,只有考大学这一条路。因此,农村把考大学叫“考户口”。这又涉及中国目前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而这种差别,中国远比美、日大得多。

过去,我一度认为,中国高考竞争激烈是因为人口多而高校招生少,如果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问题就会缓解。现在我进一步认识到,从事社会管理或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总是少数,只要存在强制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脑体分工,竞争就会存在。高考取消不了,高考的竞争也取消不了。

早在 1963 年教育部就提出要克服中小学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至今成效不大。为什么?因为社会分工依然存在,脑体差别尚未消除, 人们的社会存在左右着人们的意识。这并不是说“片追”的倾向不要纠正, 而是说应该弄清“片追”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应该改什么,能改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8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