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

当社会出现了强制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脑体分工之后,当必须从人群中选拔出管理人员或其他主要从事脑力劳动人员的时候,经过长期实践,人类发明了考试。

中国关于考试的记载,最早要算尧选舜作自己的接班人。部落酋长推荐舜,舜是否胜任这个职务呢?尧说:“吾其试哉。”那时的“试”并非现在的书面考试,而是在实践中观察、试用。实行科举考试之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择主要是通过推荐、考察方式来完成的。由于推荐权掌握在地方豪门世族手中,考察又没有量化标准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最终导致了官吏录用上的腐败。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急需大批人才;豪门世族遭到严重打击,中小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参与政权,科举考试便应运而生了。科举取士与以前的荐举、察举相比有两个明显区别:第一,平民百姓无须别人推荐可自愿参加官府的考试;第二,取士以考试成绩为主。这种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吏录用中的腐败。科举成为历史前进的障碍,是清朝特别是晚清时期的事情。其原因主要是考试内容的陈腐和形式的僵化,而不在于考试制度本身。

16 世纪,中国科举考试传到欧洲,英国首先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以后扩及西方。孙中山先生说:“考试制度在英国实行最早,美国实行考试不过是二三十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究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选集》下卷,第585 页)

现代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从直观上来看,是普通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一种手段。然而,它的社会本质却远远超出教育,是国家对结束了基础教育最高阶段学习以后的青年人所进行的大规模的社会分流工作。在计划经济体制

下,国家通过举办高等学校有计划地给自己培养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等教育的学历文凭相当于“白领俱乐部”的“入场券”。高考在群众心目中成为国家举办的最权威的进入脑力劳动者队伍的“选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