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外国银行是不是就能自由地把人民币换成外币?

  2. 什么事是外国银行做不了的,只能由国内银行做?

中国金融学院贺力平博士认为: 1.总的来说,外资银行不管规模多大,绝大多数属于私人银行,是自担

风险的金融机构,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发生问题时不能指望东道国政府或本国政府提供保护,免除危机或破产。国有商业银行今后会进一步商业化, 逐步增加自担风险,但很长一段时间政府会提供保护,其信用含有政府信用的成分,遇到同样问题,现有国有银行风险程度比外资银行低一些。

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将来国家还会推出存款保护机制,一旦出现银行倒闭,中小储户政府会给一定程度的补偿,而这不适用外资银行。因为存款保险制度各国政府都是主要针对国内银行,很多情况不涉及外国银行。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很不一样,风险有所区别,消费者应加以识别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主要是一些大型国际性银行,这种超大型的国际银行在中国的分行一旦发生问题,并不能把发生问题的分行关闭就了事,除非它在全球范围资不抵债,否则总公司要连带无限责任,进行资产补偿。最近以来没有欧美大型商业银行出现过倒闭,大家熟悉的巴林银行并不是一家商业银行,所有外资银行只要审慎经营,风险是可以控制的。这里还有另一层意思, 即一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信誉可能非常好,但中国消费者并不了解它在国外、第三国的情况,如果其他市场发生问题拖垮总公司,它在中国的分行也要受影响。

上述观点可以这么总结:(1)风险对每一家商业银行都是存在的,绝对安全不存在,在市场经济下,消费者要学会识别和选择,要有风险意识;(2)政府通过对外资银行的审批和监管,帮助消费者进行了这些活动;(3)政府推出存款保护机制后,中小储户把钱存在国内银行最安全。

2.和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对居民服务种类比较单调,主要限于存款, 外资银行服务品种多,但国内银行正在发展信用卡、异地支取这类新型服务, 差距正在缩小。其次,国内银行服务标准化还不够,同一家银行不同储蓄所

的服务态度和提供的信息服务就不一样,而外资银行能够提供几乎相同的态度和信息服务,但是国内银行有网点多的优势,银行服务是网络服务,这方面外国银行很难一下子达到国内银行的水平。还有一点,外资银行虽然效率高;但成本也高:设点首先要在大城市,繁华地区,那里地价高;开始要使用外籍高级管理人员,吸引当地人才也要用高工资;要有比较高的硬件和装修;花在员工培训、形象包装的钱也多,所以外资银行服务收费不见得便宜。

此外外资银行只能设非常有限的几个营业点,距居民住家比较远,营业时间可能是早 10 点到下午 3 点,周六、周日、节假日不上班,而国内银行是

早 8 点到晚 8 点,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外资银行服务就一定比中国银行好。3.把钱存到外国银行出国是不是就更方便?首先在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

前,把人民币存在外国银行还是国内银行都只能在国内转账,和出国没有关系。如果是一笔外汇,那么存在外国大型银行得到的信用卡出国使用比较方便,但国内几大银行发行的万事通卡和 Visa 卡也是国际标准的信用卡,在国外也能同等使用。但是个人支票使用范围,外国银行发行的支票在国外接受程度高,结算速度快,相反外国银行的支票在国内使用就不如国内银行的支票结算快。

国外银行对个人账户管理和国内银行有区别,在国外银行开户,要提供姓名、年龄、职业、住房、租房期限、工龄等一系列个人情况,银行通过信用调查,进行信用评分,决定给每个消费者提供多大信用。消费者一旦拥有信用,需要银行信用支持时,国外银行审批快得多,打个电话就能解决。国内银行还没有实行实名制,现代银行业务基于实名制,过去国内银行没有采用实名制是因为没有发展和消费者的信用关系,国内银行今后也要向此靠拢。出国留学的财产证明,只要是国内知名银行开具的,在国际上的效力是一样的。

  1. 国外银行不可能给存款客户更高的利率。银行能不能给客户支付较高的存款利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营成本,二是贷款利率。前面提过国外银行虽然效率高,但经营成本也高。国外银行也不可能采用高贷款利率的政策,因为那样只能吸引高风险的贷款客户,提高银行风险,而国外银行是很讲究风险控制的。贷款利率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存款利率就不会高,国外银行甚至可能更低一些,比如活期存款采取零利率。

  2. 人民币如果不能自由兑换,即使钱存在外国银行里,同样也是分成外币和人民币两个账户,只能由外币单向兑换成人民币,随着银行服务业变得发达,经济、金融平稳,国家外汇管理会有变化,会提高居民换汇额度,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但这和开放金融业没有关系。

  3. 从理论上讲,现代银行没有这种区别,但国内银行由于有网络上的优势,包括国内商业机构在内的许多机构,很多可能会要求客户缴款时只能用国内银行开出的支票,像大学开学交学费的时候,再比如如果通过银行向一些偏远地区汇款,也只有国内银行在那里有网点。因此一定程度上一些业务市场始终由国内银行占据,在这些业务领域,国外银行依附于国内银行,外资银行开展业务会有所选择,外资银行只和有限客户打交道,市场自然形成分工。

中国金融学院吴军教授认为: 1.银行一旦倒闭,影响巨大,国家对此不会听之任之。日本的私人银行

发生支付危机,日本政府就向老百姓进行了存款支付的承诺,同时向银行注

资。日本银行在美国发生挤提,美国银行也对它进行抢救,所以说外国银行风险一定比国内银行大也不见得,应该是对某一家银行经营状态进行分析, 判断它的风险。

  1. 现在外国银行服务肯定比中国强。外国银行进入就有竞争问题,比谁的金融产品多,种类新,技术含量高。现在国内银行服务水平和外国有差距, 就是因为缺乏竞争,有了竞争,国内银行的服务自然会加强。

有钱存在外国银行不见得出国就方便。

  1. 中国银行在海外有 100 多家分支机构,国际上能比得上的也不多,事实上银行之间有同业往来,通过委托关系,国内银行同样可以提供汇款、旅行支票、信用卡这些手段,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后,就更不是问题。

  2. 在存款利率没有放开前,外国银行也要服务于中国的金融制度。如果以后利率放开,也有公平竞争的问题,通过提高利率这种价格战手段无非是要实现垄断,但不可想像哪家银行可以在中国市场实现垄断,另外国家也会制定竞争规则,所以不可能无止境提高利率,但可能会通过增加服务变相提高利率。

  3. 外汇管理和银行开放是两回事,在放开外汇管制前,限制都是一样的。

  4. 从理论上讲,银行业开放后外国银行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国内银行能做的,外国银行都能做。

背景资料

解放前,外国在华银行同今天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性质完全不同,它们拥有特权,垄断中国外汇管理,并发行银行券。新中国政府取消了它们的特权,外国在华银行失去赖以获得垄断利润的特权后,经营不下去,纷纷自动歇业,只剩下上海汇丰和麦加利银行愿意接受中国政府的监管,中国政府允许它们代理一部分外汇业务。

改革开放以后,外资金融机构陆续进入中国市场,1981 年 7 月开始批准外国金融机构在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1990 年 8 月为配合中央开发浦东的决策,上海成为中国除经济特区以外率先获准引进外资银行营业机构的沿海开放城市。

1996 年 12 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通过上海浦东和深圳开放人民币业务的试点,为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积累管理经验。

(摘自《北京青年报》 1999. 11.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