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

我们德育工作不能离开中小学生的需求和实际,不能偏离中小学生的行为能力。

教育部关于 99 年的工作安排中指出:“在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上,要更加重视德育。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具有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精神,而不能什么都为钱。”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出了我们这几年在德育工作针对性上的偏差。家长为了学生舍得花钱,学生花钱从不吝惜,学习目的和择业观都与“利”密切相关。人们都惊呼,我们的德育工作从未放松,但学生的个人主义似乎越来越膨胀。不少学校多年来始终坚持开展“三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还有的学校搞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八年来坚持“四讲”活动,即对自己讲仪表,对别人讲礼貌,对社会讲公德,回到家讲孝顺。针对性都很强,坚持下来学生的精神面貌十分可嘉。学校的教师要把一些正确的现代思想观念树立起来,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例如义利观,要敢讲利益趋动,如果能用“义”指导“利”,义“领导”利,利为义服务,我们的德育就不但有了针对性而且达到了教育目的。事实上人们都在追求利,而我们的教育掩盖了他。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义利关系,我们一定要学习、领会、贯彻,要敢讲敢指导。再如人才观。人才是有层次的,一个人能够自食其力就是才,这是低层次的。所以,不能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升大学,上名牌,做大事才是人才。我们要针对学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大胆地进行讲贡献、讲奉献,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